產業大變身救台灣

李天保

經濟不景氣,台灣企業裁員潮,無薪假蔓延,DRAM、LED、太陽能、面板四大「慘」業及三大科學園區員工失業,景氣燈號連續十個令人憂鬱藍燈,比金融海嘯時連九藍還嚴重,台灣產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產業興旺提升人民就業與生活水準,優質產業提供良好就業機會,讓人民安居樂業。台灣產業面臨全球經濟衰退嚴峻挑戰,卻也帶來產業轉型重組契機,發展優勢關鍵技術機會。行政院「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產業多元創新策略「三業四化」(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產業特色化),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落實產業優質化。

「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科技化與國際化、傳產業特色化」「三業四化」重點策略方向正確,但重點在台灣產業結構體質調整轉型升級口號喊了N年,但明確規劃方針與達成標準從未真正落實過,否則怎麼會有今天技職教育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但產業卻找不到人才之窘境?

當代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已經過時,CIT(Created in Taiwan)「台灣創造」才是王道。台灣和大陸以前產業鏈是「垂直分工」,但大陸不可能給台灣優惠產業;台灣無法阻止大陸產業往上下游擴張,擠壓台灣產業生存空間。台灣和大陸產業關係,應轉變為「水平分工」,改採德國、日本中堅企業的模式,生產高品質產品,開拓台灣產業升級發展,讓大陸望塵莫及。

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磐石,台灣產業應以德國中小企業為師,發展成為具技術創新、有競爭力的「中堅企業」。台灣產業體質調整未來發展重點不在於讓產業規模變大,而是要讓產業競爭力更紮實!

台灣過去靠代工起家,傳統科技企業大多仰賴出口,但隨著全球化演變,產業易受國際波動影響,再則光做硬體已無發展空間,應該往價值鏈下游製造服務化發展,提供消費者服務平台全方位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

服務業佔台灣整體GDP產值百分之七十,就業人口百分之六十,我國經濟發展重心轉移至服務業。國際化雙向投資與貿易促進,拓展海外服務利基市場,精緻化經由服務環境、模式、流程、內涵、消費客群、服務體驗重組、分割、流暢、品質品味提升,讓顧客滿意度服務「增值」,擴大服務業市場規模。

傳統產業在台灣經濟發展扮演重要角色,促進內需型、競爭力較弱且易受貿易自由化影響的傳統產業技術升級與轉型,應整合國內產、官、學、社會各界整合研究開發資源,進行創新技術與產品研發,以特色化跨領域整合方式協助傳統產業全面提升量與質,創造傳統產業再度發光發熱新價值。

台灣產業在全球化品牌強勢競爭下,過去製造業獨大年代已然不再,傳產業面臨市場嚴重威脅,服務業急需創造國際市場,台灣產業結構失衡,成長動能受限,生產資源不足,人力資源失調,產業要如何創造價值、利益平衡、永續經營?台灣產業需要大變身「產業革命」!跨界異業整合台灣產業生產、製造、管理、財務、創新、研發、行銷產業鏈,以創意、創新經濟思維打造利基產品、服務、經營獲利模式,創意創新產業是台灣社會永續就業之道,此乃人民之幸,國家之福。

●作者李天保,台北,政大碩士,曾任記者等職,現為文創工作者。ET論壇歡迎網友更多討論與聲音,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李天保 ET論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