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能拯救中國經濟 還是埋下隱憂?

我們想讓你知道…「新質生產力」確實為中國大陸帶來一定的產業升級機會,並鞏固在新能源領域的全球競爭力。然而,短期內,產能過剩、出口市場受限與技術封鎖等問題,仍將對經濟成長構成挑戰。

▲▼中國人口,中國人口普查。(圖/路透)

▲習近平政權近年來大力推動「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加速經濟轉型。(圖/路透)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習近平政權近年來大力推動「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強調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力,提升產業競爭力,並加速經濟轉型。「新質生產力」涵蓋多個高科技領域,尤以電動車(EV)、鋰電池與太陽能產業最受關注。

然而,這一戰略能否真正帶動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仍存在諸多變數,包括市場需求疲軟、出口受阻、產能過剩等挑戰。本文將分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潛力及其面臨的困境,並探討其對中國大陸未來經濟的影響。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與戰略目標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源於2024年7月的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主要涵蓋新能源、人工智慧(AI)、高端製造、量子科技及生物醫藥等高科技領域。其中,新能源產業尤為關鍵,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產業被視為中國大陸在全球市場上的三大優勢產業。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大陸的電動車產量占全球60%,鋰電池產量占80%,太陽能板產量達80%,顯示這些產業在國際市場中擁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這些優勢使得北京當局希望透過強化「新質生產力」,推動製造業升級,降低對傳統產業與房地產市場的依賴,並確保經濟在全球供應鏈變動下仍具競爭力。

然而,這一戰略的推行並非毫無挑戰,從全球市場環境到中國大陸內部結構性問題,都可能影響「新質生產力」的實際成效。

產能過剩 出口困境

儘管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但產能過剩問題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潛在風險之一。由於政府長期提供補貼,加上企業間的競爭導致過度投資,電動車、鋰電池及太陽能產品的產量遠超市場需求。

例如,2024年1至11月,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發電產品的總出口額同比下降8.5%,僅達1272億美元,占中國大陸出口總額的3.8%,甚至低於傳統的服裝產業4.5%的占比。

這一趨勢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首先,美歐貿易壁壘升高。美國政府已在2024年5月對來自東南亞四國的太陽能產品加徵關稅,並計劃在2025年進一步提高中國製電動車關稅。歐盟方面也在評估對中國電動車進口加徵關稅的可能性,若實施,將進一步打擊中國大陸新能源產業的出口市場。

其次,東南亞市場吸收能力有限。雖然中國大陸企業積極向東南亞市場轉移出口,但這些國家市場規模較小,無法完全消化中國過剩的產能。相比之下,歐美市場的購買力與需求更大,但目前的貿易限制使得中國企業在這些市場的競爭力受限。

供應鏈優勢 技術挑戰

儘管出口市場面臨困境,中國大陸的新能源產業仍擁有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這也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優勢之一。目前,中國大陸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與鋰電池生產基地,還掌控了許多關鍵原材料的供應鏈。

例如,全球80%的鋰電池材料精煉來自中國大陸,包括鎳、鈷、鋰等稀有金屬的加工能力,使其在電動車電池領域擁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此外,與傳統製造業不同,新能源產業的附加價值更高,中國企業不僅負責生產,還掌握研發、品牌與銷售渠道。例如,比亞迪(BYD)與寧德時代(CATL)等企業,已經能夠獨立開發核心技術,並在全球市場推出自有品牌的產品,這與過去中國大陸僅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有所不同。

不過,技術瓶頸仍然存在。例如,中國大陸在先進半導體領域仍受制於美國技術封鎖,影響人工智慧與高端製造的發展。美國的出口管制政策,使得中國大陸難以獲得先進的極紫外光刻機(EUV),導致本土企業在10奈米以下的晶片製造技術仍落後於台灣、南韓等競爭對手。這種技術受限的情況,也使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受到一定阻礙。

▼目前,中國大陸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與鋰電池生產基地,還掌控了許多關鍵原材料的供應鏈。(圖/CFP)

▲▼越南電動車公司VinFast位於越南海防市的工廠實施生產線自動化。(圖/CFP)

短期經濟復甦 長期成長隱憂

雖然「新質生產力」在戰略層面被高度重視,但中國大陸整體經濟仍受到諸多結構性問題的影響。例如,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GDP成長率為6.6%,表面上顯示經濟有所回暖,但主要來自政府的短期刺激政策,包括家電與汽車補貼計畫,並非市場需求的自然回升。

此外,2024年底的出口增加,部分來自美國市場的「關稅前囤貨潮」,即企業為了避開川普政府可能提高關稅的政策,在短期內加速出貨。然而,隨著2025年美國貿易政策的變化,這種成長可能無法持續。若川普政府最終落實對中國大陸商品60%關稅的計畫,將進一步壓縮中國大陸的出口市場,拖累經濟成長。

另一方面,中國內需市場的「消費降級」趨勢仍在持續,許多家庭在經歷房地產市場低迷與收入成長放緩後,開始減少高價商品的消費,轉向更具性價比的選擇。這使得「新質生產力」在拉動內需方面的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結語 新質生產力是機遇還是挑戰?

總體而言,「新質生產力」確實為中國大陸帶來一定的產業升級機會,並鞏固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全球競爭力。然而,短期內,產能過剩、出口市場受限與技術封鎖等問題,仍將對經濟成長構成挑戰。

若北京當局希望透過「新質生產力」真正帶動經濟復甦,未來需要進一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促進內需市場成長,並加強自主技術研發,以降低對外部市場與技術的依賴。否則,這一戰略可能只是另一場大規模投資潮,而非真正可持續的經濟轉型動力。

▼「新質生產力」確實為中國大陸帶來一定的產業升級機會,並鞏固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全球競爭力。然而,短期內,仍將對經濟成長構成挑戰。(圖/CFP)

▲汽車出口,名爵汽車。(圖/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蔡鎤銘

蔡鎤銘 蔡鎤銘

曾獲金融研訓院校園黑客松大學組金獎指導教授、第二屆行政院終身學習楷模。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國際事務召集人、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任委員。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