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接只是過渡 再生能源才是轉型終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以國際經驗來看,天然氣只是過渡能源,而非能源轉型的終點,再生能源才是發展終點。四接的設立,應納入國家整體能源架構的一環來思考,畢竟天然氣只是短期穩定供電的手段,政府必須更積極推動下一步改革,如何達成淨零排放,才是能源轉型的核心課題。

▲▼基隆,基隆港,外木山漁港,協和電廠,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貨輪,漁港,商港,貨櫃。(圖/記者林振民攝)

▲「四接」環評通過,協和燃油發電廠將轉型為燃氣發電廠,在基隆外木山海域填海造陸,設置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圖/ETtoday資料照)

●楊聰榮/台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簡稱「四接」)環評正式通過,這項決策雖然被視為能源轉型的一大進展,但更重要的是,它應該被納入整體國家能源轉型架構來衡量。四接的設立,除了提升天然氣發電的比重、減少燃煤與燃油發電的依賴外,也與非核家園政策、碳中和目標、再生能源發展策略密切相關。因此,對於四接的評估,不能只侷限於其單一效益,而應放在台灣長期能源戰略的脈絡中來檢視。

天然氣只是過渡能源 再生能源才是終極目標

台灣的能源轉型方向,需同時考量供電穩定、碳排放減量與環境永續。自2016年提出「2025非核家園」政策以來,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並計畫以天然氣發電做為過渡能源,以確保核能退場後仍能維持電力穩定。然而,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與儲能技術尚未成熟,台灣仍需仰賴燃氣發電做為銜接手段。因此,四接的設立是短期內減少燃煤發電、穩定供電的重要措施,但長期而言,如何降低對天然氣的依賴,才是國家能源戰略必須考量的關鍵。

協和發電廠自1971年啟用以來,長期做為北部電力的支柱,但燃油機組效率低、碳排放高,已不符現代能源發展趨勢。台電自2017年推動「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規劃興建四接,以確保穩定供電並降低碳排。然而,該計畫因涉及填海造地,可能影響海洋生態與基隆港航運安全,引發部分環保團體與地方團體的質疑。

▲▼四接環評大會,發生支持與反對司接民眾推擠。(圖/記者許敏溶攝)

▲▼「四接」環評大會,發生支持與反對「四接」興建的兩造民眾推擠。(圖/記者許敏溶攝)

▲▼四接環評大會,發生支持與反對司接民眾推擠。(圖/記者許敏溶攝)

為了降低環境影響,台電多次調整計畫,包括將填海造地範圍從最初的29.25公頃縮減至14.5公頃,以避開珊瑚群聚區域,並提出生態補償與監測機制。環評委員會在審慎評估後,最終批准此案,使四接進入實施階段。然而,這一決策是否符合長遠的能源發展需求,仍值得進一步探討。

四接只是能源架構的一環 非能源轉型的終點

從國際經驗來看,多數國家在能源轉型過程中,並未將天然氣視為最終解方,而是做為過渡能源,並搭配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例如德國在逐步淘汰核能的同時,除了擴大天然氣發電,也大力投資綠氫與風電;日本則在福島核災後加強液化天然氣(LNG)進口,但仍以再生能源為最終發展方向。台灣若要確保能源轉型的穩定與永續,就必須將四接置於整體能源架構中來評估,而非視其為單一解決方案。

四接環評的通過,標誌著台灣能源轉型政策進入新的階段,但這也代表政府必須更積極推動下一步的能源改革。未來,政府應加強整體能源政策規劃,包括提高再生能源占比、強化儲能技術發展、提升能源效率,並同步減少對天然氣的依賴。四接雖是短期內穩定供電的重要手段,但長遠而言,如何確保台灣的能源轉型符合淨零排放目標,才是政策制定者必須思考的核心課題。

四接不該被視為能源轉型的終點,而是過程中的一環。台灣應以整體能源戰略的視角來衡量其角色,確保能源轉型朝向永續、穩定與低碳的目標邁進。未來台灣還是要讓能源轉型進一步發展,以達到邁向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標的中間歷程。

▼基隆市長謝國樑召開記者會反對興建「四接」。(圖/記者郭世賢翻攝)

▲▼             基隆市長謝國樑召開記者會反對興建四接。(圖/記者郭世賢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