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在「香格理拉對話」上提到「印太地區」。(圖/達志影像)
印度總理莫迪6月1日晚上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的主題演講中說:「印度不認為『印太地區』是個戰略 . . . 一個地理的定義不可以是這樣的。」
有沒有搞錯?不是一大堆各國政要、學者、媒體都在講「印太戰略」?只是沒人打破砂鍋問到底,也沒人講這個戰略的內涵到底是甚麼?誰說了算?
在追究有沒有「戰略」之前,先要審視誰先發起或使用「印太」這個名詞。安倍晉三在首次出任日本首相時,即於2007年在印度國會闡述「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概念,並在2012年再度與媒體發表「亞洲的民主安全鑽石」(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文章,指稱美國夏威夷、日本、印度、澳大利亞連成共享價值的鑽石形狀四國(the Quad)。
澳大利亞《2017外交政策白皮書》以地理概念定義「印太」,認為是「連接印度、東南亞、北亞與美國,從東印度洋至太平洋的區域。」並且認定澳大利亞面對「印太」的中心是美澳同盟關係,沒有美國政治經濟與安全的強力參與,印太地區之權力移轉將會更快,且不符澳大利亞利益。
其實早在19世紀中葉,印尼就被稱為「印太島民」。2005年美國國防部委託Booz Allen Hamilton顧問公司研究報告中,已有曾被廣泛討論引用,中國發展「珍珠鏈」戰略概念的提法。印度學者Gurpreet S. Khurana在2007年《戰略研析》(Strategic Analysis)期刊發表〈海線安全:印度與日本合作前景〉(Security of Sea Lines: Prospects for India-Japan Cooperation)一文,闡述戰略及地緣政治的「印太」概念,則是首度以學術論文方式出現。
▲美國國務卿提勒森多次提到「印太地區」,他在2017年10月25日於印度新德里總理府舉行會議前拜會印度總理莫迪。(圖/路透社)
2017年10月18 日美國提勒森國務卿在美國智庫CSIS的演說中,19次提到「印太地區」;其後,川普總統在首次亞洲之行中,也重複使用這種提法,一時之間為新聞界及政策圈廣泛引用。美國後來居上,近半年來陸續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與《美國國防戰略》均正式將「印太」列為美國地緣戰略要項;而且國防部長馬提斯更在今年「香格里拉對話」的演講中,直接闡明「美國印太戰略」的內涵。
再前往新加坡之前,馬提斯5月31日在夏威夷美軍「太平洋司令部」(PACOM)指揮權移轉典禮上致詞時表示,鑒於印度洋及太平洋與日漸增的連結,即日起更名為美軍「印太司令部」(INDOPACOM)。其實當日交出指揮權,並將在參議院任命聽證會通過後,出任美國駐大韓民國大使的哈里斯上將,早就以「從好萊塢(Hollywood)到寶萊塢(Bollywood),從北極熊(polar bear)到企鵝(penguin)」來形容這個統一作戰司令部(unified combatant command)的責任區(area of responsibility, AOR),亦即本來就包含了印太兩洋。
成立於1947年的美軍「太平洋司令部」之責任區,曾依國際及區域安全情勢歷經多次調整,在1983年將中國、北韓、蒙古囊括在內之前,早在1972年責任區就已納入印度洋和南亞地區。所以此次「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美軍「印太司令部」,在沒有擴大責任區範圍,兵力、武裝與預算還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目前很難判定司令部更名的實質意義。
當前世界主要國家對於「印太」是甚麼、有甚麼、要幹甚麼,並無共識,也還沒有商議出透過甚麼機制來取得共識,反而呈現出主導權、定義權、商標權的爭奪,後續如何發展,各國如何算計,仍有待一段時日的觀察。
●黃介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以上為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