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單元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以一名墜樓的北一女學生作為震撼開場。(圖/公視)
終於鼓起勇氣看了《茉莉的最後一天》。我其實沒有親眼看過這樣的人生,或接觸過這樣的心情,儘管如此,我還是很害怕我會因為看到學妹茉莉的破碎而破碎,害怕心目中的北一女中也因此而破碎。畢竟我真的在那所學校擁有很美好、很燦爛的回憶。
後來我明白,北一女中並不會因此而破碎,雖然茉莉的確穿著綠制服,擁有一本我也有買的校刊,但她不只是象徵著那些被父母強加著過高期望,或是每天被考試分數追殺的孩子。茉莉是每一個曾經或正在因為親子關係而痛苦的人,他們被束縛、壓迫、或綑綁,他們不知道意義、看不見出口、找不到解答。
「我所受的教育不允許我創作,但卻也是我所受的教育逼迫我創作。」 茉莉真的好希望能掙脫那些不應該加諸在她身上的繩索,她的心不斷地在拉扯、碰撞、撕裂,以致於傷痕累累,最後等不到明天的太陽。茉莉媽媽像是罪魁禍首,可是沒有人可以指著她怪罪她毀了一個孩子的一生。大家理解她的「愛」,雖然以愛為名的傷害,依然是傷害。
茉莉媽媽滿心以為那是愛,她以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茉莉好,就好像許多家長常說:「你必須熬過不能選擇的時候,才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這句話有時候是一種鼓勵,希望每個正在努力朝夢想邁進的孩子堅持不懈,因為豐盛的果實就在前方。可是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
被逼迫、被命令、或被操控的人生,都不是「自己的人生」。 爸爸督促妳讀書,因為只有讀書才能考上好學校,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是爸爸希望的人生,不是妳的人生;媽媽希望妳的男友要成績好或有個好工作,因為只有口袋有錢你們才能走得更順遂—這是媽媽希望的人生,不是妳的人生。只有出自於自己的決定,才是「自己的人生」,我們才能為此負責。
▲《茉莉的最後一天》道盡母親與女兒的操控關係。(圖/公視)
我們可以聽聽大人的意見,看看其他人因為這些決定而經歷過的生命長相,可是最終,我們還是應該、且必須,做自己人生的主人。爸媽不應該代替我們做決定,因為路上的風景或風雨,只有我們自己有資格體會。因為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跌倒是我的,笑容也會是我的。茉莉妹妹對著媽媽大喊:「妳以為我們想被妳生出來嗎!」某種程度道出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無所謂想不想,或是生命的延續。父母子女,其實只是緣分二字,你希望是美好的緣分,還是孽緣呢?
這部台劇的劇名很像紀伯倫(Khalil Gibran)的詩《弓與箭》: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乃是生命自身所渴望的兒女。他們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上,但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所能蔭庇的,是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你可以盡力使自己變的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像你一樣,因為歲月無法倒流,生命也不會佇足於昨日。你是弓,兒女是那張弓飛射出的生命之箭。神箭手瞄向無窮遠處的目標,以祂的神力拉著弓,使那箭射飛得又快又遠。讓那神箭手將你彎滿吧,那是一種真正的喜悅因為,祂喜愛飛射的箭,也愛那沉穩的弓。」
茉莉媽媽其實很想、很想有一個機會,好好地、鄭重地、發自內心地,抱一抱茉莉。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再真心的對話,生活的灰塵、世俗的眼光、與社會的重擔,讓一切開始複雜,媽媽忘記了她愛的,其實是最初的妳,沒有條件、沒有理由。說出來吧。不管是愛、怨恨、還是痛苦,都需要說出口,才能開始呼吸。當苦痛被聽見,復原就有了希望。
所有故事,都需要一個與愛的人對話的機會。我相信,茉莉深愛她媽媽,她媽媽也深愛她。只是有時候,父母們會不由自主地讓溫柔地撫摸孩子臉頰的手,變成狠決地型塑孩子模樣的手。父母們啊,別讓這份愛,變得不是愛。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ETtoday提醒您,給自己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瑞影時光,yamMovie專業影評,深愛電影戲劇,體會其中的人生故事與觀點。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