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甄嬛傳》之17/古典詩詞賦化為台詞與戲劇配樂

文/Rosy

到底一齣好戲的價值在哪裡?

或者,電視劇能否跳脫既往的窠臼,而表露出一些文學與人生哲學的辯證?

有時回顧甄嬛的故事,這應該也是個人之所以喜歡,也願意花點時間來寫評論的緣故,畢竟這樣的觀賞經驗,以連續劇而言,不過僅此一回罷了。

當初估算寫這個系列的《後宮甄嬛傳》觀後感,本來覺得「十七」是個好數字,畢竟女主角甄嬛生於「四月十七日」、果郡王允禮排行「十七」且「十七」月夜是兩人桐花台的訣別日子,總覺得這個數字用於結束全部評論會十分洽當,剩下未公開的幾千字內容,還是留給自己當一些念想吧。

續貼?要看心情,打字可是件辛苦活呀!

大概「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是全劇描述甄嬛心性與品格的重點,其引用自唐代崔道融的《梅花》詩句,作者自詡有梅花孤潔之姿,也被原著小說用來象徵女主角本人。全詩如下所示: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甄嬛傳》理面的女子,多數名字都嵌入花草植物的名稱,或者藉彼喻此來作為性格的象徵。

美人如花,女子亦如是。

譬如年世「蘭」,或是宮女「花穗」、崔「槿」汐、喬頌「芝」之類,亦或〈《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九)沈眉莊和溫實初的戀情,還有沈氏的身家解說〉裡面「寧可枝頭抱香死,不肯吹落北風中」最愛菊花的沈眉莊,或者是〈《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五)愛新覺羅‧允禮從果郡王變為果親王的悲哀

〉最喜歡各類花草的王爺,以及愛屋及烏總在忙著拾掇合歡花的葉瀾依,就表現了每個人的心性與想法。

順便一提,槿花是一種常綠喬木或灌木,全年都是花期,在《本草綱目》詳列了許多中醫功效,但也應驗了作者「無果」的設定,所以崔槿汐最後選擇與太監蘇培盛「對食」,可以「常青」地活下去。

而看待花的態度,就像十七爺闡述感情,同樣有不同的層次:有單戀的杜若,有短暫露水之情的夕顏(牽牛花),有對於有情人能合歡共賞的心願,同時有訣別散椿的桐花,更有那份對於梅花孤傲的憧憬。

果郡王允禮是個惜花之人,他也懂得女人,曉得當如惜花一般,努力憐惜並幫助著甄嬛,這樣的男人非常難得。

《牡丹亭》的悲劇,就在於「情」雖深,卻無法阻遏命運的磨難。

至於甄嬛,她憧憬梅花初綻於寒冬之中,那盛放於霜雪包覆之中的花萼和枝椏,如此美麗且高傲不屈,就連冰冷的凜冽朔風,也無法使梅花的香氣和韻味消逝。

所以對於崔道融那樣的詩人而言,梅花是如此高潔的象徵,即使要入畫,都會擔心難以將這樣的精神與美感描繪得如真的梅花那般傳神,更希望北風如果能夠理解梅花的品格,就不要再摧殘枝頭的花朵了。

可惜,高處不勝寒,也是甄嬛的故事最後,觀眾得從梅花得來的意象。

如果一句概括這部宫廷戲碼,或許可視為封建王權「一夫多妻之失敗」,換句話來說,也可以說是女人們「在其位而謀其政,謀其政而保其位」的種種失敗過程。

梅花的花香中別有韻致,清雅而能勇敢對抗冬季的寒冷,倚梅園那橫斜錯落的梅樹,或者沈眉莊喜歡菊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不肯吹落北風中」,「倚梅」對照了「存菊」的願望,其實是相互呼應的一種象徵。

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九)沈眉莊和溫實初的戀情,還有沈氏的身家解說

〉裡面解說了一些,顯而易見的是「北風」或「朔風」都暗喻皇權,天子「南面為王」,也就是梅花(甄嬛)與菊花(沈眉莊)二者最大的摧殘者。

甄嬛之所以要「逆風」,除了表現出自己的堅忍不屈,也是果敢並大膽對抗皇帝的象徵,可憐沈眉莊就如菊花這麼殘敗凋零於「北風」中,只剩下那在冬日朔風威逼之下仍勇敢生存的梅花。

曾經思考甄嬛與沈眉莊的姊妹感情,又想到之前兩人的真摯友誼,對比劇終時刻,甄嬛對於往日的回顧,還有她與皇帝的對峙,從生到死、以真相相逼,直教人感歎命運無常。

而諸人的結局悲涼,同樣也很真實;女人如花,人生風雨無情,終於繁華落盡,一切盡成空。

唐代溫庭筠的詞《菩薩蠻》,成為《後宮甄嬛傳》的重要插曲,這也是個人相當欣賞的一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這闕《菩薩蠻》所敘述的,其實是可以對應《後宮甄嬛傳》的故事,只要聽見這樣的樂曲,就不免使人感覺有些哀傷。

「小山」指的是屏風上雕畫的山水景致,也能想像的是女人們化妝的「遠山黛」,「金明滅」那金光閃耀的奢華樣子,也就是文字裡面一名女子身處的臥室,燭火光影閃爍明亮的情況。

這時,雲朵似的鬢髮覆蓋著女子雪白的面頰,或許在那「香腮雪」之下,是孤獨女子隱藏的血淚,而她梳妝打扮,穿著昂貴的「羅襦」,就算有刺繡精美的絲綢短襖,或者臥室內裝飾的一對對「金鷓鴣」圖案,其實都訴說著她一個人在這華美房內那寂寞蒼涼的心境。

「花好月圓人長久」是多麼難以實現的願望,所以後宮裡面的女子,不免都如《菩薩蠻》那樣困囿於小小的四方天空之下。

《菩薩蠻》就像是講述著後宮無數妃嬪的故事,金碧輝煌點綴皇宮裡的財富,並非是生活情趣,而是在美麗容貌與華貴服飾的圍繞下,嬌柔女子只能期盼「雙雙金鷓鴣」的夫妻和樂場景卻不可得。

詩詞就是古人的流行歌曲,可吟可唱,更是濃縮的許多小故事。

《菩薩蠻》描繪了一幅畫卷,有床前屏風的景色及女子梳洗妝扮的嬌慵姿態,更有孤獨寂寞的心境,運用反襯手法來傷感內心的寂寞空虛,卻不將傷心的感受溢於言表,品味時能使人產生種種聯想。

或許能夠擁有那樣奢華的寢室、美麗的妝容、富貴的衣裳,是古代女子作為他人妻妾的盼望,只是那猶如金色牢籠的命運,無法跟夫君雙雙對對,只能瞧著床邊的鷓鴣鳥依偎相親的圖案,真的非常諷刺。

在後宮裡面,或許女人們的初衷,也是希望真的能少點欲望,隨遇而安,平安喜樂。

但誰又能得償所願呢?

就像皇后(烏拉那拉‧宜修),曾經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七)皇后一黨:最壞的皇后、最蠢的齊妃、最小心眼的瓜爾佳‧文鳶、最厲害的太后〉提過她的悲哀,不由得想起了《楚辭‧九歌‧湘君》之中的那句「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她為了表現自己的美德而不免極端修飾著自己的外表與內心,又如《楚辭‧九章‧橘頌》所說的「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為了隱藏那真實的醜惡,只能藉由裝扮來偽裝起自己。 

可以說,原著作者有許多很適切的命名意象,無論是取材自花草,或者是鳥類,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非常真實,而對於皇后這樣的人物,也從名字給予許多意象,相當富有哲理。

既然有「雙雙金鷓鴣」的盼望,其他鳥類對應的,卻是安陵容這樣孤單可悲的「黃」,有瓜爾佳‧文「」如此像戾天兇狠的大老鷹,還有余鶯兒那樣的垂死「黃」,或者被皇帝亂棍打死的寶「」(杜鵑鳥,皇后的眼線)和寶「」(喜鵲,卻給沈眉莊報厄使之早產血崩)等人,電視劇真的完整呈現了小說無法表達的寓意,也是從頭至尾的重覆反諷。

拋開歷史,或許到了後宮之中,人們只有欺騙和被欺騙,欺壓和抗欺壓,背叛或預防他人背叛,一個個的陰謀詭計施展開來,也不過就是因為生存不易啊。

像甄嬛這種具備美貌才華之人,為何總是遭別人算計?有些人為何能為了利益,就那麼不擇手段呢?

或許好人總是求自保,惡人總是步步算計別人,也就是許多的盤算,最後毀滅了彼此。

永結同心」雖說是美好的誓言,但人心又如何能永遠連結在一起呢?

正由於人心的脆弱,加上命運的捉弄,兩人之間「離棄」誰都太過於容易,也不免造成許多的遺憾。更何況是許多女人爭搶的唯一一位後宮的帝王?

「富貴安逸動人心志,臥薪嘗膽方圖大業」這一句曾經是皇帝感嘆的話,沒想到最後卻應驗在為了報復的甄嬛身上,好色的帝王終於在刻意的酒色底下,掏空了自己的鬥志與健康。

我總是記得甄嬛回宮後的種種怨毒表情,演員表現得淋漓盡致,看得教人心驚膽戰,更不免思考起一夫一妻制度的價值。

紅袖添香」或許是很多男人的夢想,擁有三妻四妾的古代知識分子,可能無法像帝王的後宮那樣花團錦簇,天天可以有美女在旁做伴讀書,就如《花月痕》第卅一回所說的:「從此綠鬟視草,紅袖添香;眷屬疑仙,文章華國。」

或許這樣的神仙「眷屬」非常「詩情畫意」,可是如詩畫般美好浪漫的幻想,僅存在於文人或文學家的想像,無論是怎樣的眷侶,一夫對上N妻都要走樣。

不免回想起那些愛得那麼絕望的女子,從太后、皇后、年世蘭,到甄嬛和沈眉莊,甚至是馮若昭和齊月賓這些後宮妃嬪,一抹宮牆又圈住了多少糾葛?

因此,每當電視劇的鏡頭轉向皇帝的養心殿,就不免對著下圖的對聯感覺分外諷刺:

諸惡不忍作
 眾善必樂為」 

在後宮裡面,任何「善」舉都能用一只手數得出來,而那樣多的「諸惡」及斑斑血淚,簡直更使人覺得「不忍」。

此處順便稱讚一下橫店影視城,將北京故宮東暖閣複製得如此形似,而導演運鏡高妙,對照情節發展,那分有意無意的對照,不免使人有些唏噓。

簡單的對聯,或者詩詞歌賦,其實都構成了《後宮甄嬛傳》的完整宮廷氣氛。

故事變為畫面,將許多可以調和的色彩和人物放在一起,使文學融入人物性格,還能自己組織配合,形成一種意境,一種氛圍,讓觀眾去領略其中的情意或怨恨,這正是作者在創造後宮的概念上,表現了獨特的手法。

演員演得不錯,更是錦上添花,何況還有這麼多如花一般的美女出現於電視劇畫面中呢?

個人覺得很有趣的設計,就是將知名的《樓東賦》也放在了台詞裡面。

此賦乃唐明皇時期的梅妃江采蘋所作,她是唐玄宗的妃子,被稱為梅妃,乃因為身材纖瘦,她也為此而曾經嘲笑楊玉環肥胖,可惜梅妃與楊貴妃爭「寵」失敗,後來就寫下了《樓東賦》來自述在上陽東宮的淒慘心情,抒發了對皇上和楊貴妃的強烈不滿。以下就是此賦全文:

「玉鑒塵生,鳳奩香殄。懶蟬發之巧梳,閑樓衣之輕練。苦寂寞於蕙宮,但凝思乎蘭殿。信飄落之梅花,隔長門而不見,況乃花心颺恨,柳眼弄愁。暖風習習,春鳥啾啾。樓上黃昏兮,聽鳳吹而回首;碧雲日暮兮,對素月而凝眸。溫泉不到,憶拾翠之舊遊;長門深閉,嗟青鸞之信修。憶昔太液清波,水光蕩浮,笙歌燕賞,陪從宸旒。奏舞鸞之妙曲,乘畫鷁之仙舟。君情繾綣,深敘綢繆。誓山海而長在,似日月而無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氣衝衝,奪我之愛幸,斥我於幽宮。思舊歡之莫得,夢相著乎朦朧,度花朝與月夕,若懶對乎春風。欲相如之奏賦,柰代才之不工。屬愁吟之未盡,已響動乎疏鍾。空長歎而掩袂,躊躇步於樓東。」

「寵」是後宮女子不得不爭的天子恩賜,倘若君王的憐惜一去不復返,就表示自己的好日子到頭,或將老死於某個小院子裡面,無人聞問,相信這也是當年梅妃不得不寫《樓東賦》給皇上覽觀的主因。

西元740年,李隆基在驪山行宮霸佔了兒子壽王李瑁的妻子楊玉環,花了不少手段,公公終於得到媳婦,梅妃江采蘋失寵。 

而《後宮甄嬛傳》取材於這段歷史,除了可以對照《樓東賦》,更有趣的在於甄嬛本名「甄玉嬛」,後來改變甄家「玉」字起名而成為甄嬛,只是出於小說中曖昧矇矓描述的「傲氣」,至於甄嬛為何要改名,電視劇沒有特別說明,或者可能拍了一百多集卻刪為七十六集的連續劇剪輯所需,不得不省略這段重點,相當可惜。

因為,甄嬛恰恰就是對照著楊玉環而生,所以後來她成為「熹貴妃」,對應了楊貴妃,還有唐玄宗當初千方百計要得到後者,就是因為楊玉環神似早死的武惠妃(武則天的族女,武攸止之女,武則天是她的姑祖母),那麼套用到皇帝與已故純元皇后的「替身」情懷,也就理所當然是個取材於此的橋段了。

梅妃江采蘋看不起楊貴妃,自知才情高華又貌美高傲,所以她會強調自己美妙的歌舞、無盡的賞賜、盛大的宴會,還有曾經陪從在皇上身邊的感情,可惜華妃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兒去,她雖未如梅妃那樣被冷落十多年,命運卻更為淒慘,所以讀此賦幻想這些後宮女子以衣袖掩面哭泣,或獨自在屋內徘徊躑躅的幽怨,不免為此更感同情。    

在前文〈《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三)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上):幽靈、簡體、龍體、退燒、對聯、銀票、箭法、偷窺、文字獄

〉裡面,我曾經提到珊瑚的辨識及電視劇的錯誤,但要說到「掌上珊瑚憐不得,卻教移作上陽花」這句台詞,又不免得多解說一點文學上的相關內容。

此句本出於清初詩人吳偉業所寫的《古意》六首,這六首詩要一起賞觀,台詞引用乃最後一首,原文如下:

「爭傳娶女嫁天孫,才過銀河拭淚痕。但得大家千萬歲,此生哪得恨長門?
豆蔻梢頭二月紅,十三初入萬年宮。可憐目望西陵哭,不在分香賣履中。
從獵陳倉怯馬蹄,玉鞍扶上卻西東。一經輦道生秋草,說著長楊路總迷。
玉顏憔悴幾經秋,薄命無言只淚流。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見尚低頭。
銀海居然妒女津,南山仍錮慎夫人。君王自有他生約,此去唯應禮玉真。
珍珠十斛買琵琶,金穀堂深護絳紗。掌上珊瑚憐不得,卻教移作上陽花。」

這六首詩說的是一段歷史故事,也是吳偉業留下的些許史料謎團。

詩人寫的是清初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往事,吳偉業在順治十一年初應召入京,兩年之後離京,從時間上來推測詩人所寫的「玉真」就是楊貴妃,而「天孫」也象徵古今帝王,除了憐惜陳嬌那個漢朝失寵皇后寫了《長門賦》,或者強調「玉顏憔悴」的後宮女子,實際上要講的重點也就是最後一首,正是順治與董鄂妃從相識到熱戀的受「寵」,使得正室的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備受冷落,董鄂氏更晉封為「皇貴妃」,所以有此詩對照失「寵」的皇后與當「寵」的董鄂氏,就算套用於《後宮甄嬛傳》裡面的「熹貴妃」與皇后烏拉那拉‧宜修,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為何我很欣賞這齣電視劇?簡而言之,個人從未見過有哪齣連續劇可以細密代入很多史料與文學,還將橋段設計得如此有意思,這是很難得的觀賞經驗。

而吳偉業所寫的詩句,強調珊瑚玉樹之美,那句「掌上珊瑚憐不得,卻教移作上陽花」縱然也寫古今人物對照,也是表述對於後宮女子的同情。

以「珊瑚」來象徵後宮女子,民間之人無法碰觸,讓君王懷在心間、護在掌上,如同皇宮裡面的「上陽花」那樣只可遠觀,終究無法真正為普通男子所擁有,而那些終會在更高的宮室裡養做向陽的珍稀花朵,除了皇帝誰也「憐不得」啊。

珊瑚在古代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擁有的,終有一天會被擺到最高位,由皇親國戚(大概也就皇帝一人)來賞玩,這是多數後宮女子的悲劇。

珊瑚生長於海底,不可能隨意在手中把玩,這也象徵皇權封建社會壟斷珍寶,而那些如同寶物的美貌女子,誰又能夠遠離陳嬌或楊貴妃的悲劇呢?

特別一提,珊瑚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古時採收有困難,必須潛入深海約海平面以下200至2,000米左右,否則找不著適合打造珠寶的天然珊瑚,可參照個人的文章〈串起每一刻:「曬」點這五年設計的手工珊瑚項鍊(五)造礁珊瑚≠寶石級珊瑚〉所敘述。

至此,順治帝與董鄂皇貴妃的故事,套用在甄嬛與王爺的珊瑚手串裡,形成了完整的故事,也使人有些感動。

上面的影片引用自:http://youtu.be/4rW67ok3MkI,mv by amber 插畫by陳柏言甄畫集。定譜:王迪

這段插畫相當美,不過多數畫面出自電視劇,新意不多,但採用了劇中配樂《長相思》,調子典雅非常,由於是古曲來定譜,盎有古意,值得一聽再聽。

或許採用流行歌曲是電視劇的趨向,但個人一定要大力讚美配樂,除了《長相思》之外,還有古琴曲的《湘妃怨》、古簫曲的《杏花天影》,每一首都彷彿能繞樑三日,優美無匹。

《後宮甄嬛傳》的電視劇之所以讓我有這樣高的評價,除了改編比原著小說豐滿,配樂更是加分不少,同時裡面的各角色均表現良好(皇上扮演者例外,猥瑣的敦親王、恆親王則遭到嚴重醜化,摩格被刪戲且可能故意挑了不上相的演員,也就這四個角色讓人不免有些厭惡)。

最主要的,是連篇極具文化韻味與懷古的詩詞歌賦,為劇情和人物生色不少,是電視劇的最大亮點。

大概從最初甄嬛選秀時,皇上問其姓名時所答的「嬛嬛一嫋楚宮腰」,就透露出按照原著拍攝的優點,沒有灑狗血的後宮愛情,也少了偶像劇那教人厭煩的現代台詞或口白,我就深深被這些優點吸引了。

再到甄嬛與果郡王允禮互訴衷腸時所寫的《一張機》至《七張機》,雖說全都套用古人的詩詞,並沒有完全自出機杼,勉強算是可惜之處,但仍舊是採取了使人懷想的描述手法。

但這年頭,誰能花時間自己填寫詩詞賦,而不去拾人牙慧?

畢竟,創作者要想面面俱到,除非具有相當的才情,能不能在這廿一世紀還尚友古人,具備研讀與書寫詩文的情懷,大概可說是少之又少吧(這也是個人正在加強之處)。

第一次覺得宮鬥戲碼好看,大概只有《後宮甄嬛傳》了,我當初有些沉醉得無法自拔,所以特別寫了好幾萬字來讚揚,至少這種藝術性的追尋太難得,也不枉個人花了不少寶貴時間來回溯記憶與小說的差異內容。 

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一句,同樣是使人難忘的場景。

甄嬛就如《子夜歌》詩文的描述,可以披散著長髮,臥於皇帝的膝上撒嬌流淚,那是分外使君王憐惜的時刻。

甄嬛在最初受「寵」的時候,以為這是「愛」的表現,就如我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三)皇帝這個扭曲的人物 〉所說的,最初兩人互稱「四郎」和「嬛嬛」,後來是將死的帝王最懷念的往事,因為在那個情境下,甄嬛的感情很純粹,也沒有後來那樣多的無奈忍讓與懷恨居心。

「宿昔不梳頭;絲髮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訴說的是女子在夜裡睡覺前不梳頭,首飾全都去除了,髮絲披在肩上,蓬亂著頭髮,溫柔地趴在郎君的膝上伸展肢體,那香豔的姿態自然惹人憐愛。

《唐書‧樂志》認為,「《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表示這是一種悲劇的典型,就算出現的文字浪漫深情,最終不免走向「哀苦」的結果。

《宋書‧樂志》也說「晉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軻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為豫章,豫章僑人庾僧虔家亦有鬼歌子夜」,「鬼歌子夜」更是淒婉而帶有一點《聊齋》的悲劇性,這是很獨特的一點,也可以說,這樣的情調也濃郁地充斥在《甄嬛傳》的結局之中。

「落日出前門,瞻矚見子度。冶容多姿鬢,芳香已盈路。
芳是香所為,冶容不敢堂。天不奪人願,故使儂見郎。
宿昔不梳頭;絲髮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自從別歡來,奩器了不開。頭亂不敢理,粉拂生黃衣。
崎區相怨慕,始獲風雲通。玉林語石闕,悲思兩心同。
見娘喜容媚,願得結金蘭。空織無經緯,求匹理自難。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前絲斷纏綿,意欲結交情。春蠶易感化,絲子已複生。
今夕已歡別,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自從別郎來,何日不諮嗟。黃檗郁成林,當奈苦心多。
高山種芙蓉,複經黃檗塢。果得一蓮時,流離嬰辛苦。
朝思出前門,暮思還後渚。語笑向誰道,腹中陰憶汝。
攬枕北窗臥,郎來就儂嬉。小喜多唐突,相憐能幾時。
駐箸不能食,蹇蹇步闈裡。投瓊著局上,終日走博子。
郎為傍人取,負儂非一事。摛門不安橫,無複相關意。
年少當及時,嗟跎日就老。若不信儂語,但看霜下草。
綠攬迮題錦,雙裙今複開。已許腰中帶,誰共解羅衣。 
常慮有貳意,歡今果不齊。枯魚就濁水,長與清流乖。
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
感歡初殷勤,歎子後遼落。打金側玳瑁,外豔裡懷薄。
別後涕流連,相思情悲滿。憶子腹糜爛,肝腸尺寸斷。
道近不得數,遂致盛寒違。不見東流水。何時複西歸。
誰能思不歌,誰能饑不食。日冥當戶倚,惆悵底不億。
攬裙未結帶,約眉出前窗。羅裳易飄颺,小開罵春風。
舉酒待相勸,酒還杯亦空。願因微觴會,心感色亦同。
夜覺百思纏,憂歎涕流襟。徒懷傾筐情,郎誰明儂心。 
儂年不及時,其於作乖離。素不如浮萍,轉動春風移。
夜長不得眠,轉側聽更鼓。無故歡相逢,使儂肝腸苦。
歡從何處來,端然有憂色。三喚不一應,有何比松柏。
念愛情慊慊,傾倒無所惜。重簾持自鄣,誰知許厚薄。
氣清明月朗,夜與君共嬉。郎歌妙意曲,儂亦吐芳詞。
驚風急素柯,白日漸微蒙。郎懷幽閨性,儂亦恃春容。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虛應空中諾。
人各既疇匹,我志獨乖違。風吹冬簾起,許時寒薄飛。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
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
遣信歡不來,自往復不出。金銅作芙蓉,蓮子何能實。
初時非不密,其後日不如。回頭批櫛脫,轉覺薄志疏。
寢食不相忘,同坐複俱起。玉藕金芙蓉,無稱我蓮子。
恃愛如欲進,含羞未肯前。口朱發豔歌,玉指弄嬌弦。 
朝日照綺錢,光風動紈素。巧笑蒨兩犀,美目揚雙蛾。」

特別將全文附錄於上,這樣的古樂府敘事情詩,段落很長,可以視之為一段小說般的故事,相傳為晉代女子子夜所作,故名。

現存魏晉至南朝宋、齊三代歌詞共四十二首,均寫男女戀情,形式為四句五言句,詩中多用雙關語或隱喻之言,後來由《子夜歌》衍生出《大子夜歌》、四時行樂之《子夜四時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等曲,換言之,也就是一千多年以前的流行歌曲。

要說有些什麼美麗的回憶,大概就是甄嬛跳「驚鴻舞」的那一段,真的很美很美。

驚鴻舞,得表現出受驚而輕捷飛起的鴻雁,美女「驚鴻一瞥」也確實很吸引人,雖說比喻的是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也沒有特技一般飛來高去的跳躍舞姿,雖然只是女主角驚鴻幾瞥,那美好的倩影,卻已深烙在王爺與觀眾心頭。

後來看了一段訪談,原來這曲舞蹈的編舞者,竟然是扮演「溫太醫」(溫實初)的男演員張曉龍,據說此人是古代禮儀研究者,全劇所有演員的禮節或宮廷禮儀,都出自於這位專家的教導。

說點題外話,聽說他本來要飾演果郡王允禮,幸虧挑了更適合的實初哥哥,氣質上更為貼近角色,不然此劇或許會帶給觀眾截然不同的觀感。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一句,則來自於唐朝女詩人李冶的名詩《八至》:「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此詩被完整引用於台詞中,訴說的是頗為貼近人生的真理,有趣的卻是詩人是一位女冠,出家入道後終生未嫁,除了成為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更與許多當時的風流才子關係密切,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型人物。

《八至》的詩句簡潔而切中真相,除了戲謔夫妻之情,在電視劇中加以引用,也諷刺地說明了那「至親至疏」的肉體與心靈差距。

上圖引用的是南朝梁武帝蕭衍有所思》詩句:「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就如個人在前面所述,電視劇的台詞隨處都取材自古典詩詞賦,所以無論是人名,或者是情節設計,都有一些刻意卻填補了文學空白的痕跡,依然值得賞析。

「誰言生離久,適意與君別。
衣上芳猶在,握裏書未滅。
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常恐所思露,瑤華未忍折。」

蕭衍是知名的文武雙全的皇帝,雖說寫的詩句確實浪漫美好,只是每當想起男主角,總不免覺得有些彆扭,主要是表演模式太奇怪,再看這一紙訴情詩句,我竟然噗哧一聲忍俊不住。

說真的, 雍正的幾位扮演者,以唐國強最為經典,比陳建斌的皇帝演得更好,嘔像劇就不提了,後者缺乏前者那種氣質和魄力,說話時雙眼無神又飄忽,好像常常在打瞌睡,全劇都好,就這個重要角色讓人感覺非常可惜。

不免又想抱怨一二:陳的皇帝會翹二郎腿,吃喝發出的聲音太突兀,無論在哪裡都駝著背,唸台詞好像背書,真的不是很討喜,外貌裝扮是很像雍正,就是其表演頗讓人失望。

當然,無論怎麼樣的「瑤華不忍折」,聽了安陵容一曲《金縷衣》那「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皇上,立刻就能忙著攀折別的後宮花兒去了,看著就覺得諷刺。

還記得皇帝也曾吟過「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是套用了朱敦儒的《鷓鴣天》,他在西都的作品之好,就在於文字之中的瀟灑豪氣,以及那睥睨皇親國戚的淡泊味道。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雲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卷,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這是朱敦儒的理想,或許也是他對於自我形象的寫照和期許,詞中當了神官,由上天賦予狂放不羈的特權,可以只管山水而不問人間俗務,寄情於風月雨雲,成日過著讀詩萬卷、美酒千杯的灑脫生活。要說電視劇中誰能符合?

誠如我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五)愛新覺羅‧允禮從果郡王變為果親王的悲哀〉的評論,能對得上這種心性的男子,也僅有王爺一人。

誰能對於俗世間的侯王將相自然不屑一顧,就算是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懶得歸去?前一句符合者,十七爺(當然,他自己就是皇子,誰也瞧不上眼是正常的)。

至於能不能當神仙?或者只願頭上閑插著梅花,醉倒在繁華的西都洛陽城中?王爺幾次醉醺醺的模樣或者算得上一二。

只是曠達灑脫之人難做,神仙風致不成,可惜人人都身處紅塵,傲視侯門、縱情山水的理想生活,根本無法為現實所容,就像朱敦儒被當權的秦檜重用,出仕那久廢之官的「鴻臚少卿」,就有許多人說他晚節不保,而王爺幫著皇上雖未招致非議,後來因為甄嬛而遭皇帝奚落,也真令人扼腕。

歌曲《菩薩蠻》,《後宮甄嬛傳》安陵容唱歌片段,引用自:http://youtu.be/2Kqg7A4lndk

可以說,這齣電視劇的主題曲《紅顏劫》,把封建帝王家的心酸和無奈演繹得淋漓盡致,而與主題曲旋律雷同,歌詞套用溫庭筠《菩薩蠻》的重要插曲,同樣能牽動聞者之心。

看到這段內容,就如我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六)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中):假死藥、王爺筆跡、腰牌、斛、身孕、古琴、清朝女子髮型〉所說的,甄嬛彈奏古琴,動作是顛倒且錯誤的,表演情況很明顯就能瞧得出來。

據說個人從《雍正王朝》以來就很關注的創作型歌手劉歡,僅僅花了三個月時間就譜曲填詞完成,負責電視劇《後宮甄嬛傳》所有樂曲的錄製,說來相當了不起;當初看這部戲,原著小說是一部分吸引因素,很大的原因也在於劉歡,只要他演唱主題曲的戲劇,我竟然都沒有想錯過的念頭,好比《好漢歌》之於《水滸傳》,他的嗓音現在難得聽到,特殊優美,別有韻味,無論柔和或奔放,皆格外動聽。下列就是其他的曲目:

插曲《采蓮》作詞:南華帝子/作曲:劉歡/編曲:孟可/演唱:姚貝娜
插曲《菩薩蠻》作詞:溫庭筠/作曲:劉歡/編曲:孟可/演唱:姚貝娜
插曲《驚鴻舞》作詞:曹植(選自《洛神賦》片段)/作曲:劉歡/編曲:孟可/演唱:姚貝娜
插曲《金縷衣》作詞:佚名/作曲:劉歡/演唱:姚貝娜

主題曲《紅顏劫
詞:崔恕/曲:劉歡/演唱:姚貝娜
「斬斷情絲心猶亂,千頭萬緒仍糾纏。
拱手讓江山,低眉戀紅顏;
禍福輪流轉,是劫還是緣?
天機算不盡,交織悲與歡;
古今癡男女,誰能過情關!」

歌曲《采蓮曲》,《後宮甄嬛傳》安陵容唱歌片段,引用自:http://youtu.be/D_hp9C5ynGw

倘若沒有《鳳凰于飛》這首片尾曲,或許這齣戲也就少了點值得回味的東西,只能說這歌聲感動了我,比劇中的男女主角的戀情更為美好,也更令人沉醉。

此曲只應天上有,體現《後宮甄嬛傳》的古典詞曲味道,或許前文所說的優點有合乎清朝宮廷禮儀,合乎當時的場景,因此值得一觀,而文藝愛好者可從中學習大量優美詩詞曲賦,或體味出鬥爭生存之道,或由後宮寵愛手段來學習如何與眾多女人調情,或從中學習如何達到一種哲學思維的高度,或當作消遣以打發時光,或藉此對照清朝雍正時期的歷史,或如本人這般得到一個批判頌揚的好素材。

但劉歡的歌聲呢?這也是個好處,總之套用女主角的一句詞「琴瑟在握,歲月靜好」,只要能細品其中的感動,那麼評價此劇就是一種樂趣,便得以懂得「終生所約,永結為好」之意境與渴望。 

鳳凰于飛
曲/詞/演唱:劉歡
「舊夢依稀,往事迷離,春花秋月裡
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飄來又浮去
君來有聲,君去無語,翻雲覆雨裡
雖兩情相惜,兩心相怡,得來複失去
有詩待和,有歌待應,有心待相系
望長相思,望長相守,卻空留琴與笛
以情相悅,以心相許,以身相偎依
願勿相忘,願勿相負,又奈何恨與欺
得非所願,願非所得 看命運嘲弄,造化遊戲
真情諾諾,終於隨亂紅飛花去
期盼明月,期盼朝陽,期盼春風浴
可逆風不解,挾雨伴雪,摧梅折枝去
鳳凰於飛,翽翽其羽,遠去無痕跡
聽梧桐細雨,瑟瑟其葉,隨風搖記憶
梧桐細雨,瑟瑟其葉,隨風搖記憶」

片尾曲《鳳凰于飛》,劉歡演唱,引用自:http://youtu.be/JCNTWBgSn5M

「鳳凰于飛」一詞出自於《詩經.大雅.卷阿》,借以比喻自此同偕白首之意,所以具備很美好的意象。

情節發展並不如小說頗受侷限,這就是原著改編為電視劇的好處,只要聽了這樣的音樂,便能領略出愛情的真實願望,只是在於「歲月靜好」的兩人世界罷了。

甄嬛這個當初懷有夢想和美好憧憬的女子,最終只能一個人身心俱疲地躺在睡榻上,享受著那份孤獨和寂寞,回憶起一件件令人傷心的陳年舊事,或許寢中不過是經歷一代封建王朝的悲情故夢,儘管結局很傷感,覺得人的一生轉瞬即逝。但誰又願意錯過美好的頃俄並將之遺忘呢?

順便一提,現在內地的影視城仿造得非常好,比如小說裡面的「紫奧城」化為在橫店仿造的紫禁城,導演功力不俗,演員自然演繹,是個人這幾年所看大陸劇最好的幾齣之一,更是宮鬥劇最好也最細膩的佳構。

(待續)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未經允許請勿隨意轉載。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etablog.udn.com/rosylovesyou/6414309。本文原標題:《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七)從「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得聞古典詩詞賦化為台詞與戲劇配樂、主題曲、片尾曲,因本報標題有字數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