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迂的蠹酸齋/貴族還是暴發戶,從書房就看得出

南韓首爾來自星星的你東大門特展(圖/取自韓國觀光公社粉絲專頁)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都敏俊教授的書房。(圖/取自《韓國觀光公社》臉書粉專

這時代閱讀紙本書似乎成了某種奇怪的行為,當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早已與書本失去了聯繫,捷運上滿滿的人滑著自己的手機,無論是看看農場文或追劇,都成了人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雖說倡導閱讀和知識向來都是政府或是知識分子所極力奮鬥的目標,綜以歷史來說,閱讀也從未是什麼平民百姓能認同的生活方式。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的進步,人類所掌握的知識也隨之爆炸性的成長,但同時由於分工越來越細,加上國民基本教育的落實,人人都擁有了受教育的權利,也同時也擁有購買書籍閱讀的機會,只不過這並沒有使得所有人都樂於汲取知識。

閱讀費心費時 是跨時代奢侈

閱讀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無比奢侈的事情。閱讀書籍所必須極其花費精神力,不僅僅是需要大量時間,許多抽象概念的知識和嚴謹的文學,甚至需要講求閱讀的環境和平靜的心思,才有可能吸收。更遑論在閱讀之後的細思和討論,更是需要大量時間和心力,才能全然理解一本書籍的意涵。閱讀書籍花費的成本,在當代社會都遠高於書籍的製造成本,但我們透過自由經濟將所有的成本都壓到了最低,沒辦法增加的卻是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無論我們買得起再多書本,吸收並理解單一抽象概念的時間就是需要那麼多,所以在當代社會裡,我們的腦力早已被知識的創造速度給遠遠甩掉。

由這套邏輯來思考,什麼樣的人,才有能力讀書?自然是有時間又有資源的人才有時間和能力閱讀。在當代社會除了學術機構的高層之外,還有以文人形象活在社會中的公眾人物,但最有時間和能力讀書的,應該是那些經濟無虞又不需要煩惱太多事情的富家老主人或是子女。但在當代台灣,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不斷不斷的暴發戶二代開車撞死人或是拿著鈔票在鏡頭前面炫耀,絲毫不具備富人該有的品格和樣貌。

對富人的想像 烙進當代戲劇

我們對於富人的想像始終來自於戲劇形象。而最能詮釋富人的戲劇形象,向來都是戲劇中的貴族,民主社會雖然早已廢除了貴族制度,但那些貴族形象卻深深烙印在那些戲劇中。

當代大眾創作中最有名的民主時代貴族,應該當屬於蝙蝠俠中的韋恩家族。韋恩家族是深耕高譚市百年以上的家族,其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幾乎遍布這大城市的每個角落。韋恩宅邸的形象也深入人心,是個具有美國貴族風格的仿歐風古宅,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則是其中有著大量大量的藏書,和一間紊亂的大書房。

▲(圖/翻攝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影集《高譚市》中的韋恩家書房。(圖/翻攝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這是美國劇作家對於富人的想像,他們運用了來自歐洲的貴族文化打造了屬於韋恩家族的形象,但這並不是違反大眾印象的反常作法。因為相同的角色貴族形象,我們也在X教授的古老宅院看見。X教授的角色設定也是個富了不知多少代的富人,雖然是個紐約富人卻沒有就讀美國的頂尖大學,反而就讀英國牛津大學。這些設定都告訴我們,美國的富人形象是來自歐洲的貴族圈,而毫不意外的,X教授的古宅中的藏書量也有如個圖書館。而那些設定在英國富人子弟的形象則是更加突出,如《古墓奇兵》的蘿拉卡芙特或是《達文西密碼》的提賓爵士,這些人都坐擁古老大宅和巨量的藏書和藝術品。

▲(圖/翻攝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X教授家中一景。(圖/翻攝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一個國家的大眾對於富人的想像,決定了他們認為的有錢人樣貌。而當我們看向台灣的大眾戲劇時,會發現多數所謂的豪宅,不過是有著巨大的房子、誇耀的水晶燈、昂貴的建材和華麗的裝飾物,卻鮮少出現一個浩大的書庫和典雅的書房。這是台灣人對於有錢人的想像僅止於金錢的數字上,而不是顯現在其文化高度上。

而反觀亞洲其他國家,韓國戲劇也有類似現象,但日本可就全然不同於這種樣貌。青山剛昌所創作的《名偵探柯南》,其中工藤宅中也有個浩瀚的書庫和小而巧的書房,甚至在其劇情中還經常調侃嘲諷那暴發戶鈴木財閥,沒半次看到鈴木老爺爺在書庫中,反而多是盡其誇耀其錢財之能事。

▲(圖/翻攝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名偵探柯南》書房一景。(圖/翻攝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那為什麼書的數量能決定一個家族的階級地位?如果你曾經有搬家的經驗,就知道家具和家電都是易於搬運的東西,甚至你要搬水晶燈都不是什麼難事,真正麻煩且困難的是書籍。簡單的7、8本精裝書的搬運就不是隨手能搬運的,搬書多半需要先將分類書籍打包裝箱,搬到新家之後還要先清潔再逐漸細分放上書櫃。整個過程不但麻煩,如果遇到某些年歲較老的書籍,還必須特別保護讓其不受傷害。於是問題就出現了,那這些擁有大量藏書的家族,為什麼沒有這些煩惱?

原因不是因為他們有錢而可以請人來處理這些瑣事,而是因為他們並沒有搬家的可能性。他們的家族、血緣和精神已經和這棟老宅深相連,而整個家族的榮譽也早已與這塊土地相連,就算這棟宅邸中的東西搬得走,那些帶不走的精神價值如果無法同行,那家族又還有什麼理由搬家?你也無法想像韋恩家族能夠搬家,布魯斯韋恩或許可以都不住在這大宅中,但他也無法宣稱這樣就是搬家。

▲(圖/翻攝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韋恩家的書房,總是呈現各類書籍四處散亂的模樣。(圖/翻攝自superherohype.com

在無需考慮搬家的情況下,一個家族自然可以收藏大量不易搬運的藏品,像是各種與地景相契合的裝置藝術、結合室內的各種擺飾藝術品和本文的主角也就是各式各樣的古怪藏書。以這思路延伸下去,一個在當地深耕已久的家族宅邸,其中的藏書量必定是多不勝數,這點在韋恩家或是蘿拉家的書房特別能體現,因為書房內必定是各類書籍四處散亂的模樣,一來證明這家主人經常閱讀書籍,二來是主人不願讓僕人打掃書房以防亂了自己的思緒。

通過時間考驗 才有留存價值

但這些書籍的品質也是相當講究的,若是只談論藏書量,那很多漫畫店的數目說不定可以相提並論,但歷史悠久宅邸中的書櫃上,放上的書籍幾乎都是經典書目。原因是這些有閒階級的人根本不需要跟上社會思潮,崇古尚舊是他們所奉行的價值觀,所有書籍如果沒有歷經時間的考驗,又怎麼能上得了這些家族的書櫃?更甚者是當你擁有的書籍越多,其知識和文化越深厚,這些流行的暢銷書或是雜誌,你又怎麼可能看得上眼?就算真的擁有了一本雜誌,也頂多就是放在一個隨意的桌上,又怎麼可能帶進書房,甚至放上書櫃?一個家族擁有的藏書越豐富和文化資本越高,代表這個家族深耕的時間越久,也代表屹立不搖得越久,換句話說也代表其財富的深厚。

托爾斯泰名著《戰爭與和平》的貴族主角安德烈因為遭逢拿破崙戰爭,他不得不將整個家族逃難,在臨別時感嘆的不只是戰爭的殘酷,更感嘆那些無法跟著離開的藏書。對於200年前的貴族來說,書本是難以取得的奢侈品,每一本書籍的丟失都代表著難以重新取得的困難。

▲(圖/翻攝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在那個年代,許多有錢人為了想要顯示自家有文化,還會購買這種乍看之下是藏書的屏風。(圖/翻攝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但有人可能會問,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連書本都逐漸電子化的今天,難道紙本書還有那麼大的價值嗎?我想這是絕對肯定的答案,一個有錢有閒又有文化的人不會選擇閱讀沒有溫度的電子書,如果他有選擇權利的話,精裝又華美印刷的書本有重量,也有紙張和墨水的獨特香味,更進一步的說,這些實體書本的空間成本,對於擁有大宅邸的家族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

藏書不被肯定 酒窖取而代之

不過悲哀的是,當我們看向台灣社會,會發現在意書房的有錢人確實不在多數。不時還聽說有哪個丈夫因為想要在家中設置書房,而不得不和妻子吵架失和的,通常反對的理由都是認為書房太佔空間又沒有用,還建議將書籍放置於客廳或是餐廳的櫃子上。

這些暴發戶取書房而代之的是家中設置了紅酒房、娛樂室和電競室等可以與客人炫耀其生活享樂的空間。這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一個有豐厚藏書的家庭,當他與客人分享自己的書籍時,可能得不到他人的讚賞和肯定,可能還會被媒體冠上「書香世家」的稱號,卻沒想過這才是富有家庭該有的正常樣貌。

台人不重書房 閱讀文化流失

更悲哀的是當你觀察台灣的各類建案,從最低階到高階豪宅,無論是建商所提供的樣品屋或是豪宅毛胚屋的參考裝潢範本,出現書房的機率大概比樂透中200元的機率還低。這不只代表了台灣人對閱讀的不重視,更代表了台灣人對於文化的陌生,更代表了台灣人所想像的成功樣貌中,財富所代表的意義不包含文化和知識,這才是令人嘆息和無奈之處。

書房所代表的不單單只是一個書寫和藏書的房間,他更代表了整個家庭的歷史,當你書櫃上的每一本書都曾有你閱讀的記憶,那這間書房更代表了你所擁有的知識和文化高度。當這間書房不斷傳承下去時,更代表了整個家族深耕這片土地的所有歷史,每一張簽署的文件和表格、每一張手寫的筆記和便條、每一本自己讀過的書籍,都深深地與這書房相連。而這書房就像是這房子中的心臟,承載著屬於「家」的一切。

好文推薦

子迂的蠹酸齋/豪宅命名俗到爆,有錢階級沒文化?

子迂的蠹酸齋/姚文智在打什麼如意算盤

子迂的蠹酸齋/從蔣銅像潑漆 談左翼激進台獨

子迂的蠹酸齋/行政院發言人是幹啥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作者子迂,冷血無情,文字中充滿偏見歧視的打字工作者,經營《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與臉書粉絲專頁。本文轉載自《子迂的蠹酸齋》部落格。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