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岸堅持因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所以關閉了兩岸所有的協商管道。筆者認為,對岸是否願以改革開放共識做為「經濟基礎」,重開兩岸的協商大門?(圖/總統府提供)
●趙春山/曾任政大國關中心副主任、東亞所及俄羅斯所長,並參與政府中國大陸事務諮詢工作,見證兩岸關係不同階段的發展。深信兩岸和平發展是維持現狀的最佳途徑,認為台灣不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缺席。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日前在一場以「中國大陸改革開放40年之展望與挑戰」為題的國際研討會中,呼籲對岸在實施改革開放政策40年的當下,也能和台灣共同啓動「兩岸關係改革開放元年」。陳明通的這個提法很有創意,明顯是要向對岸釋出善意。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在北京召開黨的「11屆3中全會」。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對「文化大革命」以來中共犯下的種種錯誤,進行「撥亂反正」。會議決定把中共「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此同時,中共也提出以「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做為政治保證,以「改革開放」做為強大動力,共同為經濟建設服務,這就是俗稱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對台的「回饋」
中共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施改革開放政策40年後,中國大陸已從當初的「一窮二白」,躍居為今天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和平崛起,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共啓動改革開放與台灣之間的連結,始於中共「人大常委會」於1979年元旦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這是中共對台政策的一個轉捩點,就是從「武裝解決」轉變為「和平統一」,兩岸關係也從「對立」走向「互動」。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没有對台政策的改變,也就沒有兩岸關係的改變。
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為海峽兩岸創造了「合作共贏」的和平紅利。大陸吸收了台灣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台灣也從大陸那裡獲得維持經濟成長所需的廣大市場。中共領導人多次強調台商對於中國大陸現代化做出的貢献,從這個角度看,中共推出的31條對台措施,是「回饋」而非只是「施惠」。
兩岸關係何時分歧?
兩岸關係發展曲曲折折,演變成今天這樣難以收拾的局面,說穿了,就是因為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差異,形成了雙方政策的重大分歧,甚至一度造成雙方劍拔弩張的狀態。台灣實行改革開放在先,中共在後,但已迎頭趕上。改革開放先後改變了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面貌,也創造了兩岸和平互動的新關係。可以說,改革開放是兩岸累積了40年經驗形成的最大共識。陳明通說啓動兩岸關係改革開放元年,應有去蕪存菁、除舊佈新的意味。換句話說,兩岸要記取過去的經驗,認清當下的現實,並合作建構未來的共同願景。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向對岸釋出善意。(圖/記者曾俊豪攝)
首先,兩岸都須堅持改革開放是一條不可逆轉的道路,並以「求同存異」的精神,尊重對方選擇走的不同發展道路。台灣應尊重對岸所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陸亦須尊重台灣堅持的議會民主價值。實際上,兩者是有共同點的,都是強調「執政為民」。改革都是為了完善本身的制度建設,開放都是為了「走出去」和「引進來」。兩岸可能運用的方法不同,但目標卻是一致的。雙方應「以人民為中心」,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相互扶持,而不是相互牽制。
先經後政?
其次,既是強調共同啓動,就必須經過一個協商的過程。兩岸過去在改革開放政策下進行協商,都是為了鞏固兩岸關係的下層經濟基礎。所以強調以「先經後政」的次序展開談判,避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九二共識」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它不是「先經後政」的談判前提,而是為了處理兩岸經濟互動可能衍生的政治性問題。
▲蔡政府如何面對九二共識?(圖/總統府提供)
最後,對岸堅持因蔡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所以關閉了兩岸所有的協商管道。如今,對岸是否願以改革開放共識做為「經濟基礎」,重開兩岸的協商大門?不可否認,目前兩岸形勢已發生變化,兩岸協商還能「先經後政」?或是必須改為「先政後經」,或是「政經並行」?這些問題值得兩岸執政當局深入思考。
熱門點閱》
►兩岸關係也有「第三選擇」嗎?
►「新冷戰」有那麼嚴重嗎?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