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2Kar
中共十八大於11月8日正式召開,胡錦濤代表中共中央委員會所作的政治報告中關於兩岸關係發展方面提到: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
關於這段話,台灣媒體和社會更多的注意點在於和平協議,而筆者認為對於台灣而言,更應該注意對「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上。
那麼什麼樣的政治安排,對於兩岸才是合情合理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那麼我們不妨先跳過這個問題,先來探討國共兩黨可能會如何「合情合理安排」兩岸政治關係。
筆者認為,中共可能在以下政治事項上對國民黨執政下的台灣釋放善意:
1.台灣參加政府間的非政治軍事性國際組織,參考台灣「實質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模式或「完全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模式加入。這既是中共對台灣希望加入國際民航組織的進一步回應(上一次回應是胡錦濤在俄羅斯海參崴答覆連戰「將認真研究」),也是中共希望進一步釋放善意有意制度化台灣加入其他類似組織(主要是聯合國下設專門機構)的模式。
2.台灣參加主權含義較弱的非政治軍事性國際組織,參考奧運模式。
3.台灣參加具有一定政經背景的地區組織,參考香港APEC模式。這對於台灣想加入東協與東亞經濟對話奠定基礎。香港特首可以出席APEC會議,台灣最高領導人亦可出席。推而廣之,台灣最高領導人亦可出席其他經濟議題較強政治議題較弱的國際組織會議。這為「習馬會」和未來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創造機會。
以上是筆者認為大陸對台灣希望拓展國際空間最有可能的「合情合理安排」,一種政治性妥協。那麼,台灣應該如何政治性妥協,對大陸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呢?筆者認為台灣應該在以下方面對大陸妥協(也將是大陸要求台灣妥協的)或進一步確認共識:
1.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是基於此前提加入的,只是雙方對於中國的合法代表政府存在爭議。
2.台灣加入國際或地區組織模式大體上參考香港模式。只是也有區別:香港的名稱是固定的(中國香港),台灣可以有「中華臺北」,「中國台灣」(儘管這一名稱台灣是排斥的),「台澎金馬」等名稱選擇;香港是保有1997年回歸前就加入的組織,未來的拓展性較小,台灣可以加入香港未加入的一些組織;香港是每年固定參加,台灣是在大陸未反對的情況下自然參加當年度會議(類似於經貿上的「負面列表」,正面的無須同意就可參加)。
3.在國際組織中涉及大陸方面議題的,未經大陸方面同意,台灣方面不得發起議題,討論議題和參與投票等。
跟香港模式相同的原因在於中共已經定調通過「一國兩制」模式解決統一問題。跟香港模式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兩岸對「一國」的正統性合法政府存在爭議,另一方面在於大陸擔心馬政府之後的台灣政府違背「一國」(一國就是一中,一中就是一國,一個國家只會有一個代表名稱,一個代表名稱也只能代表一個國家,所以認為「一國」是「一中」的進步是個偽命題或錯誤的結論)精神。
在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方面,這樣政治性安排的「合情合理」之處體現在:台灣增加了在國際社會上的能見度卻又不影響「一個中國」的國際清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都在國際上讓渡了一些自己的合法性給對方,但都在己方可控範圍內。
若兩岸按照上述構想相向而行,「習馬會」最快將在2014年APEC會議上實現。
以上就是筆者認為兩岸在台灣參與國際事務中最「合情合理」政治性安排。現在就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政治安排,對於兩岸才是合情合理的呢:不在國際社會上造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的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在此基礎上積累互信到一定程度後,最終解決兩岸政府間的政治關係定位問題。也就是先解決外部兩岸政治關係安排問題,再解決內部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問題。
大陸願意如此「合情合理安排」是爲了:在適度擴大台灣國際事務參與空間的過程中推動兩岸民族認同和「一國」認同,進而催化出兩岸在未統一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一中各表下的類一國兩制)和統一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一國兩地下的一國兩制)。
台灣爲了拓展國際空間也只能做出這樣的「合情合理安排」,若不這樣安排,台灣永遠無法進入有大陸參與的國際組織,畢竟主動權在大陸一方。這樣安排也不會讓「中華民國」在「主權」方面受到損害,畢竟是否同意這樣的安排,國際上對於台灣地位的認知還會停留在目前的認知上。以美國為例,美國目前不認為台灣是獨立的,中華民國能夠代表中國,台灣歸大陸政府管轄統治,台灣在以上「合情合理安排」下加入國際組織後,美國同樣不會認為台灣是獨立的,中華民國能夠代表中國,台灣歸大陸政府管轄統治。台灣加入世貿組織和參與國際衛生組織會議並沒有損害和增強國際社會對「中華民國」主權認知高度就是明證。
政治語言永遠都是高深莫測的,在互相猜疑中尋找解讀的共識。我的解讀是否就是中共的真實用意無法考證,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馬英九總統最近關於和平協議的公開講話一方面有違連胡五項願景,國民黨黨綱和馬英九選舉政見的精神,另一方面如果繼續負面看待和平協議或許將關上中共在政治上「合情合理安排」的大門。馬英九總統繼續錯誤解讀中共十八大報告將要付出台灣發展代價和自己歷史定位的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已在兩岸軍事互信與和平協議的簽訂上不再寄希望于馬英九政府。理由是:首先報告中用的是「合情合理安排」,而不是「合情合理定位」,安排的是外部政治關係(主要就是台灣的國際空間),定位的是內部政治關係(兩岸誰隸屬誰的關係),顯然軍事互信機制與和平協議並不在這個範圍內;其次是報告中提到的軍事互信機制與和平協議展望的是未來十年兩岸努力的方向,而不是未來三年(未來三年主要解決外部政治安排上),更多的是說給現在的國民黨和馬英九之後的國民黨政府聽的。馬英九總統可以在自己任內不進行軍事機制談判,不簽訂兩岸和平協議,但也不應該公開否定自己都提倡過的和平協議的重要性,公開破壞中共營造氣氛的努力。何況,和平協議有進一步降低兩岸戰爭風險的重要性被馬英九總統給忽略了。
●作者Sea2Kar,大陸西部一企業普通職員,80後改革開放一代。簡介表示希望儘量拋去紅藍綠立場評論兩岸三地之時事,以超政府主義的角度看待歷史事件;理想是想成為解決巴以問題的民間大使,最想做的事去環球旅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