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蛋風波】芬普尼雞蛋重現市場提醒我們的事

 

▲日前台南芬普尼毒蛋流入北市蛋行,下架逾3萬顆。(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杜宇/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國內再度發生雞蛋遭驗出含農藥芬普尼超標,且有問題的雞蛋恐早被消費者吃下肚,政府官員又將其視為個案,再度傷害民眾對政府的信賴。

猶記得2017年首次發生雞蛋含超標芬普尼殘留時,農政機關對外宣稱將推動一系列措施,來確保消費者食的安全,包括:管控芬普尼檢出場之淘汰蛋雞、禁用芬普尼水懸劑、將芬普尼列入雞肉及雞蛋之常態性檢測項目、強化農民之正確用藥及飼養管理觀念、修法重罰及撤照、研訂合理芬普尼殘留量檢驗標準(訂定芬普尼於家禽蛋類容許量為10ppb)、強化溯源標籤管理並做好源頭管理、輔導改善蛋雞場之飼養管理等。

事隔一年多,卻又再度發生毒蛋事件,顯示政府政策並未落實,執行效率有待加強。而蔡總統曾公開承諾提供民眾安全的飲食環境,讓消費者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如今蔡政府引以為傲的「食安五環」(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十倍市場查驗、惡意黑心廠商加重責任、全民監督食安)再度破功,讓民眾質疑蔡政府官員老是說得一口好政策,實際執行則不是那回事,尤其從採樣、檢測到回收作業時間是否過長,也遭到外界質疑。對此蔡總統也應該透過臉書表達一下關心之意,總不能只報喜不報憂吧!

人類是一種容易遺忘的生物,面對食安事件往往風頭過了就逐漸被遺忘,政府機構自然也不會追根究底,等到下次事件再爆發,淪為惡性循環。例如當國內雞蛋再度含超量芬普尼殘留,才讓人驚覺上次發生毒蛋的原因至今仍未得知,不了了之;不僅如此,戴奧辛雞蛋到現在也仍然沒有找到源頭,容易成為政府在擬定毒蛋防治對策的盲點,才會讓問題一再發生。另,政府雖然訂定許多看似很嚴格的法令規章,但是對於生產端違反食安規定時,經常是採取最低標,致無法達到有效的遏止效果。而這也是國內食安屢屢出包的重要關鍵之一。

過去要在食品供應鏈上追蹤問題是一件相當困難而耗時的事情,若將「區塊鏈」(Block chain)導入供應鏈,則可以讓流程更容易追蹤、更透明,並且讓資料數位化,也可降低出問題的食物進到消費者口中的可能性。當前透過區塊鏈的運用,在食安的溯源管控上,已有相當進展,例如美國沃爾瑪公司(Walmart)與 IBM 共同開發了食品安全的區塊鏈解決方案,將區塊鏈技術運用於美國製造的包裝食品、中國的豬肉和蔬菜供應,未來更將導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讓所有利害關係人都獲益。想落實食安管控,台灣政府應該積極導入區塊鏈技術,才能真正做好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安把關。

隨著貿易自由開放以及網路購物的興起,原料和成品來源及流通更加多元,讓食安把關更具挑戰性;尤其氣候變遷對養殖業者的挑戰也越來越大,應及早因應。如何落實從農場到餐桌的食用安全,而不只是喊喊口號,考驗每位執政者的能力,馬前政府沒做好,蔡政府亦不遑多讓。國內毒蛋再度發生,若政府還是不找方法而是找藉口掩飾,民眾的安全感不會到來,屆時又怎會把手中選票託付給同一人,畢竟食安、經濟才是人民最關心的事!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