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保結算所於日前舉辦投資人關係整合平台啟動儀式。(圖/記者劉姵呈攝)
●李沃牆/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於3月17日到高雄軟體科學園區,並與高雄市長韓國瑜簽署合作備忘錄;承諾擴大投資高雄、興建智慧工廠,要讓高雄發科技財;而且2年內擴大徵才3,000人,給出全台最好的薪水;也承諾要採購台灣農漁產品1千萬公斤。緊接著,另一間科技大廠,也是蘋果供應鏈成員的台郡科技宣布投資105億(台幣,以下同)進駐高雄,預計未來5年內可創造2,500個就業機會。
另外,工業用紙大廠榮成紙業董事會輔通過響應經濟部「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決定自今年起3年砸下70億元,為二林廠添購年產20萬公噸造紙機及更新紙器廠設備等;車王電子則通過回台投資25億方案,將新增就業逾220人。時值春和景明之際,春風吹拂,帶來了生機,也帶來了希望;希冀上述接連的幾個投資個案能為台灣死氣沈沈的投資燃起一股熱情。
投資是經濟引擎 台投資停滯不前
眾所周知,投資是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在國民所得統計中的「固定資本形成毛額」即是對固定資本的毛投資;而「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係指國內從事各種經濟活動之生產單位,對於可再生且可持續使用於生產過程達一年以上生產財之獲得,減去該類財貨之二手貨銷售等處置者,包括自外購入及自行生產部分。按資本財之型態可分為:營建工程,包括住宅、非住宅房屋(如廠房、校舍)、其他營建工程(如道路、機場) 、運輸工具、機器設備、土地改良、耕地及果園之開發;種畜、役畜及乳牛;以及研發支出及其他無形固定資產等。由此科目可觀察政府、公營及民間投資的概況。
遺憾的是,近一、二十年來,台灣不管政府公共投資或是公營企業投資均大幅下降;縱使民間投資偶有些微成長,對整體產能提升並不顯著。不僅內資投資台灣減少,連僑外投資、陸資來台亦是寥寥無幾。外人直接投資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更是每況愈下,自台撤資者亦所在不少。FDI意指外國企業到本國進行實體經濟投資,一般可由外人投資流入、外人投資流出或外人投資淨流入觀察。最常見的模式為跨國併購案、私募股權投資;台灣在2017的FDI僅32.55億美元,不及南韓170.52億美元的三分之一、香港1,043.33億美元的3.1%;亦不及南亞的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
企業往海外投資 原因實其來有自
統計顯示,台灣企業儲蓄已經是家庭儲蓄淨額的2倍;代表廠商有閒置資金,卻寧願放在銀行不肯投資;再者,台灣的「超額儲蓄率」在2017年已達12.30%,去(2018)年第4季再上升至13.98%,相較於鄰近的南韓、日本、大陸為高。「超額儲蓄率」為「國民儲蓄毛額減去國內投資毛額」占GNI (國民所得毛額)的比率。此一比率若為零,表示儲蓄已全然被導引至實體的投資;反之,數字愈高則代表有更多的閒置資金未被引導到民間或公共投資,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愈不利,台灣現況即是如此。
企業為何不投資台灣?原因不一而足,除了大家所耳熟能詳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土地、缺工與缺人才)外,尚有其他不少因素牽絆,如環保無限上綱、租稅條件缺乏誘因以及政黨政治對立等限制。企業一方面愛儲蓄,另一方面也熱衷於海外投資;截至去年第三季統計,台灣企業至海外投資家數中,上市公司共701家,上櫃公司有560家,合計1,261家,占全體上市公司1,580家的79.81%;此外,上市公司有663家,上櫃公司529家,合計1,192家赴大陸投資,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的75.44%,足為佐證。
速排除投資障礙 讓企業群起效尤
有道是,「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要成功地招商引資,就必須先建構良好的投資環境,才能近者悅,遠者來。近期,政府為協助台商順利返台投資,行政院推出「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實施期程為3年(2019年至2021年),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提供客製化單一窗口服務,整合土地、水電、人力、稅務與資金等政策措施,積極協助台商回台投資,進而帶動本土產業共同發展。累計已核准台商14家、投資399億元,創造就業逾4,400人。另有13家廠商在等待審議中,預估投資金額逾300億元,可創造就業1,300人以上。此外,還有30多家廠商正在評估中。管見以為,政府應趁勢加一把勁,推波助瀾,引領企業回台投資風潮,成為一股正能量。
綜合言之,台灣投資長期不振,影響就業與薪資及經濟成長實難辭其咎;倘政府能儘速排除企業投資「五缺」及相關法規障礙,讓國內企業能大舉在地投資,海外台商也能響應政府回台投資方案,進而群起效尤,台灣經濟一定興。
熱門點閱》
►高雄的魅力將消耗殆盡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