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海/為什麼郭台銘最後決定退出2020大選?

▲(圖/翻攝自邵宗海臉書)●邵宗海/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兼所長、文化大學教授兼社科院院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抱持「只寫我相信而且有佐證的事實」理念寫作。 

郭台銘辦公室到了9月16日才確定指出,第二天是「2020年總統大選」候選入登記參選的最後一天,「郭先生沒有公開行程」,但就在深夜11:00前,郭台銘卻意外的發出重大聲明稿:「決定不參與2020連署競選總統」。

從退選聲明分析郭台銘的退出動機

郭台銘雖然正式宣佈退選,但退選的真正原因何在?對他來說,仍然是無法說得清楚。譬如他說,「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承擔?一肩挑起是承擔?又或者,放下才是真正的承擔?」又譬如說,「投身選戰以來,我看到的卻是一些政治人物為了私利,挑起階級、仇恨、對立等民粹,那麼,這些會因為我義無反顧的挑起責任而終結嗎?抑或是需要我放下才可能拉回走偏的旋律呢?」這些說法可以充分說明,選或不選,郭台銘自己還是沒有辦法能說出他所作的決定,能給他帶來什麼樣「價值」的結果;同時,這也說明了他內心是充滿了矛盾與複雜的情緒,進退之間,都見到有一份「不捨」,更多的是「無奈」。

但是「退選」的動機到底是什麼?若按聲明字面上的說法,可能不完全是等同他內心的想法,譬如說,「不是因為任何人的勸說與影響」,這也許可以排除國民黨一些仍然對郭友好的高層,如馬英九等曾對郭有過勸說的效果;但親情的如郭媽媽及郭太太關起門來的苦勸,皆希望郭不要重蹈這攤爛泥,就不能說完全沒有這個可能。另外郭又提到「是因為我再三思考之後,希望讓社會在關注國家領導人的選擇時,能夠回歸理性思考與政策層面的討論,於是,我決定不參與2020連署競選總統」,不過,若再想想六天之前郭台銘當時宣佈退黨的那份悲憤之情,以他的剛毅的性格,想在六天之後自己也能「回歸理性思考」,恐怕也不是一件那麼快的情緒改變。

▲外傳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多次與郭會面,苦勸他不要參選。(圖/記者李毓康攝)

但是聲明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說法:「不參與總統選舉,但並不表示我放棄參與政治事務。我會持續積極推動我所提出的政策,也期盼能夠有更多有理念的朋友願意一起為台灣繼續努力,讓台灣有著和平、安定、經濟與未來」。這應是郭台銘換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他的轉向仍有價值之轉捩點,所以郭台銘才認為「我依然是永遠的中華民國派。當中華民國需要郭台銘的時候,郭台銘永遠都在」。或許對國家的一份情懷,限制了郭再前進一步的衝動

從現實層面分析他的退出動機

有三點因素值得一提:第一,郭台銘本來尚在觀察國民黨是否見到韓國瑜當時民調的低潮,會有「換瑜」的可能,但到了快到大選登記截止時刻,已看到這股希望已完全消滅。然後他再衡量自己參選之後的利弊得失,可能醒悟到「參與政治讓他的能量更難發揮」,若繼續參選只會造成撕裂,此時不選方向反而漸明,最後寧願選擇了損失層面較少的「退選」。

▲柯文哲拒絕當郭副手,傳是郭最後決定退選的原因之一。(圖/記者黃國霖攝)

第二,郭台銘雖在國民黨初選結束隔天就出國,但內部幕僚一直積極展開與柯文哲、王金平,以及親民黨串連動作,盼以第三勢力大聯盟形式獨立參選,加上不少陣營民調也都樂觀顯示,郭柯王合體應有勝選機會,讓參選動作更加溫。但其實柯文哲表達不願擔任副手,導致郭台銘原先期待的「郭柯配」最終破局,應是「退選」主因,因為對郭來說,他是要打的是一埸「穩操勝券」的仗,當在民調上看到即使有柯文哲背後支持的結果,自己仍然輸給蔡英文,當然在柯文哲遲遲不肯屈就副手情況下,郭台銘終於想通走出困局。

第三,其實郭台銘辦公室的發言人蔡沁瑜在9月16日已率先表示,「郭台銘心有定見,雖然各方朋友的意見都有,但他不是怯戰的人,也不是好戰的人」,一句「不是好戰的人」,是深深刻劃出郭台銘在關鍵時刻,仍然區分得出來他對「中華民國」的絕對比重,不想因他參選,而使得國家蒙受損重!所以他說「我依然是永遠的中華民國派」,應該有其意義。

熱門推薦》

►郭台銘退出賽局的理性抉擇

►2020大選預測的「最大變數」

►看更多【邵宗海】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邵宗海

邵宗海 邵宗海

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兼所長、文化大學教授兼社科院院長、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抱持「只寫我相信而且有佐證的事實」理念寫作。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