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蔡英文、宋楚瑜。(合成圖/ETtoday資料照)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上週赴上海參加一場討論兩岸關係的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大陸學者對於臺灣明年的總統大選和選後的兩岸關係都非常關心,同時帶著些許憂心。對岸的學者看不懂臺灣的政治氣候怎會如此多變,而且變得這麼快。言下之意,當然是指去年九合一選後,韓國瑜和國民黨民意支持度的一路直直落。
民意如流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目前距離投票日還有兩個月,對於選舉結果恐怕還不到蓋棺論定的時候,故與會學者無人敢大膽預測,選後會花落誰家。對岸有人說,觀察臺灣選舉像霧裡看花;臺灣學者則坦言,雖吃「臺灣米」長大,也無法幚助對岸同行解惑。我把這種現象概括為「具有臺灣特色的民主政治」,讓對岸那些熟悉「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詞的學者,也能望文生義,聊勝於無。
▲韓國瑜的個人魅力成為他的政治資產,也變成了他的政治負債。(圖/記者張榮恩攝)
所謂亂中有「序」,國民黨今天的問題還是出在沒有深省「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的道理。如因爭權奪利而相互傾軋,則如此同志哪裡還需要敵人?國民黨始終沒有從失敗中記取教訓,小勝也常釀成大敗。與會人士就參不透,國民黨列出這一份不分區立委名單的道理,難道真的是嫌票太多?
執政必會出現漏失,國民黨身處在野地位,理應懂得如何挑執政者的毛病,拿「政見牌」來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但結果是,韓國瑜的個人魅力成為他的政治資產,也變成了他的政治負債。選戰至今,媒體幾乎是環繞在韓的食衣住行問題做文章。
▲2015年的馬習會,象徵兩岸政治史上最大突破。(圖/記者張一中攝)
兩岸議題本是國民黨的強項,就拿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為例,這是兩岸關係史上的一件大事,象徵兩岸和解達到最高峰。對岸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把「馬習會」視為他上任以來的重大成就;但事隔四年,民進黨對這件大事忘了也罷,國民黨竟然也是視而不見,沒有突出它對兩岸關係發揮的積極作用。
近來與兩岸議題相關的是「芒果乾」,朝野政黨選前都在操弄程度和性質不一的「亡國感」。蔡陣營強調,若國民黨勝選,臺灣的主權和民主就岌岌可危;韓陣營則警告,若民進黨繼續執政,則兩岸有地動山搖之虞。前者因得力於香港「反送中」運動而撿到槍;後者因乏前例可循而尚待事實的檢驗。
對岸拋出26條對臺措施,也讓臺灣學者心存疑惑,因為這和去年2月28日公布的31條惠臺措施一樣,都是正值選前的敏感時刻。民進黨和美國部分人士視其為對岸介入臺灣選舉的手段,或許是把31條和「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的大勝掛鈎。但問題是,落實26條讓人民有感仍需時日;何況,現在還是民進黨執政,我們不禁要問,對岸此舉究竟讓參選何方「有利可圖」?
▲對岸拋出26條對臺措施,也讓臺灣學者心存疑惑,因為這和去年2月28日公布的31條惠臺措施一樣,都是正值選前的敏感時刻。(圖/記者曾俊豪攝)
唯一的答案是:中共按自己的議程辦事。從習近平在「十九大」的報告、在〈告臺灣同胞書〉四十週年的講話,以及在最近「四中全會」發表的公告來看,其對臺政策的主軸都是一以貫之,即強調和平發展、和平統一、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以及保障臺灣民眾福祉等。對岸仍「更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不會受到臺灣政黨輪替的影響。除非選後臺灣執政當局碰觸「法理臺獨」的「紅線」,否則對岸不會採取武力犯臺的舉動。
兩岸關係不進則退。兩岸在蔡英文上台後,已經僵持了三年多。選後無論何人勝出,兩岸的當務之急應是重開協商的大門。只有建立溝通對話的管道,才能避免雙方的錯估和誤判。韓國瑜接受九二共識,若勝選則兩岸恢復協商問題不大;但如蔡英文勝選連任,則難度很高。究竟選後處理兩岸問題,應韜光養晦?或應奮發有為?這不是兩岸任何單方面能夠做出的抉擇。
熱門推薦》
►面對惠台政策26條 台灣的自信哪裡去了?
►「馬習會」四周年 兩岸會出現「地動山搖」?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