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當地時間1月31日晚間11時(台灣時間2月1日上午7時)正式脫歐。(圖/路透)
●華科/前台灣銀行倫敦分行經理
英國脫歐日期即將確定,未來將不再享有在歐盟內自由通行的權利,對於倫敦作為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及未來主導資本市場的影響力是否受抑制,備受關注。基於長久以來所建立的重要金融先驅角色,短期內應可繼續其領導之地位。
英國於2019年12月12日舉行國會大選,保守黨(執政黨)以一面倒的結果獲得國會大多數席位,使得現任首相Boris Johnson在英國國會掌握絕對的主導權。延宕3年多,有關英國正式脫離歐洲共同聯盟的日期可望確定於2020年1月31日。
脫歐後的英國國家主權不再受歐盟議會決策的影響,失去歐盟會員國的資格,同時也失去在歐盟內人員與貨物自由遷徙進出(Passporting Right,自由通行權)的優勢。倫敦為全球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再也無法在世界最大經濟聯盟內自由進行金融活動,倫敦主導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是否將因此受到影響,成為一值得探討的議題。
英國與歐盟間經貿關聯緊密
就地理位置而言,英國與歐洲間僅隔著英吉利海峽,自1994年「歐洲之星」高速火車以接近300公里時速穿越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僅需20分鐘即可連結英法二國,英歐間再無海峽的隔離,實體連結對英歐間的經貿關係得以更加緊密結合,經濟政治上相互依賴且互補,幾乎達到唇齒相依的地步。
就GDP而言,英國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占全體歐盟產值的15%,次於德國的21.5%,與法國的14.9%相當。加計歐盟前三大經濟體(德英法)的經濟產能即達歐盟GDP的一半,如再加上英國在金融領域、航空科技等知識技術能力,則英國在歐盟的經濟、財政、外交、國防等政策制定上實具決定性的地位。尤以全球無不因全球貿易戰的困擾,而加強經濟聯盟的合作關係,在全球的經濟競賽中,歐盟一旦缺少了英國,對外談判實力必將大受影響。
歐盟經濟發展所需龐大資金,也多半仰賴高效率的倫敦金融市場供應,歐盟內的重量級銀行也因自由通行權,使得倫敦成為其進入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平台。
對英國而言,歐盟為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17年英國對歐盟27個會員國出口總額占比達48%,占英國GDP的8%。一旦脫離歐盟,對歐盟內所有經濟金融活動將成為來自第三國的國家,衍生許多隱性或顯性的成本。
▲歐洲議會29日以621票對49票,通過英國脫歐協議。(圖/路透)
倫敦世界金融中心優勢多
倫敦因大英帝國的歷史背景,建立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市場涵蓋範圍除歐洲外,尚包括非洲、中東歐、中亞以及亞洲等地區,較其他以所在地區為主要市場涵蓋範圍的金融中心都市而言,倫敦更可稱之為世界的金融中心。
就業務種類看,如「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或倫敦國際金融期貨和期權交易所(LIFFE)等,皆居世界領導地位;就指標性金融工具而言,以國際資本市場最主要的利率指標LIBOR為例,據估計以此利率為計價標準的全球金融交易總額即達370兆美元的規模,倫敦資本市場業務型態和金融監理制度,常成為其他金融中心的仿效對象,也使得倫敦在資本市場遊戲規則的訂定上居於優勢地位,英國以至於西歐國家得以主導資本市場的發展,進而獲得龐大利益。
此金融中心吸引了全球知名金融機構,在狹小的倫敦金融圈聘雇了約33萬金融菁英(2016年統計),運用不同的避險工具,在指定的時點籌集龐大的金錢,量身訂做各種不同特性或風險等級的資金,不但滿足來自世界各地借款人的各類資金需求,同時達到來自全球金融機構對不同風險等級資產的投資目的。
單筆金額在數億甚至百億美元以上的資本市場交易,包括國際聯貸案或為避險目的所做的衍生性金融交易所繳交的印花稅,或企業盈餘所需繳交的公司稅或聘雇人員的所得稅以及周邊業務,如餐廳、旅館、音樂娛樂等所產生的就業機會,每年為英國帶來巨大利益。
▲英國脫歐紀念幣。(圖/翻攝自Twitter@sajidjavid)
擬簽訂「業務對等」或「自由貿易協定」
為維護脫歐後英國和歐盟的利益,前英國首相Theresa May於2017年5月去函歐盟,申請啟動脫歐程序(Article 50)的信函中即特別強調:希望脫歐後的英國和歐洲仍能維持最強的特殊夥伴關係,以共同維續英歐間經濟與安全的合作,此一不得不為的合作關係,實為英國和歐盟後續談判的重要考慮因素。
英歐深知在金融市場繼續合作的重要,希望脫歐後的英歐關係能基於互惠互補的原則,允許英國和歐洲國家的銀行仍能繼續在雙方國境內進行各類金融活動,而以相互認可的業務對等原則進行協商。
雖然擬定中的英歐間金融「業務對等」協議,將因雙方不再有相同的金融監理基礎,英國將不能繼續在無差別限制下,在歐盟單一市場內進行金融行銷或提供金融服務。但以金融業務特性看,未來英歐間的金融「業務對等」協議,應以國際資本市場業務或批發性金融業務為主體。攸關一般大眾權益的零售性或個人消費性金融業務,包括個人存款業務或個人財富管理的行銷等業務,恐將遭到相當程度的限制。
台系銀行審慎思考歐洲業務策略
台系銀行在倫敦設有分行共5家,主要以參加國際聯貸或短、中期債券投資為主要資產配置項目。涵蓋市場範圍除歐盟地區外,尚包括非洲、中東或中東歐地區。因脫歐後的倫敦分行也將失去對歐盟所有國家辦理融資的權利,研議中的英歐金融「業務對等」關係,是否將包括在英國註冊的外國銀行,應為未來觀察的重點。
台系銀行是否須在歐盟地區另設分行或子行,也已成為台系銀行倫敦分行考慮的作法,但分行或子行的設立,必須符合當地金融主管機關的嚴格審核,其中包括妥適的組織架構和人力配置,以及各項風險控管上的有效性。如採設立子行方式,尚需單獨提列足夠的資本金,更為另一重要考量因素。
在日趨嚴謹的洗錢防制或客戶資訊保護等金融監理政策下,人員配置和資訊系統的建置皆耗費甚大,且資本市場業務主要競爭對手為實力雄厚的歐美日等先進投資銀行,能否建立足夠的業務規模,又與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的長遠發展策略有關,實為一艱鉅之挑戰。
▲英國首相強生簽署脫歐協議。(圖/翻攝自Twitter/@BorisJohnson)
歷史因素建構的霸主地位短期將不變
相互信賴為國際資本市場交易中最重要的關鍵元素,倫敦因歷史背景,長久以來即提供此一溝通平台,吸引了全球最先進的金融機構和金融菁英齊集於此,相較於法蘭克福或巴黎約7至8萬名的金融專業人才,將是倫敦未來持續維護其金融霸主的重要條件。
脫歐後,倫敦的金融機構將無法繼續在歐盟內自由活動,但其以全球市場為業務涵蓋地區,加以英歐雙方為相互利益所推動的「業務對等」協議,將在相當程度上容許金融人才的繼續交流和金融市場的跨境服務,應可有效彌補英國失去歐洲單一市場後的缺口。
倫敦在全球金融監理制度的制定上向來著墨甚深,在金融監理不斷朝著全球一元化的方向推進之際,包括Basel Ⅲ、MiFID Ⅱ、IFRS等金融或會計指令的制定,倫敦仍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由以上分析看,脫歐後的倫敦在全球資本市場的領先地位仍具相當優勢。
熱門推薦》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台灣銀行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台,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