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國內博士班為何不再吸引人?

▲一般大學所教的專業知識,通常與社會脫節,以致許多人畢業後,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低薪。(圖/路透)

●鄧鴻源/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近年不少國內大學博士班招生困難,連台政成清交等頂大都出現博班招生掛零窘境。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台灣的博士班「走進了惡性循環」,應該整併,把有限資源用在真正適合研究的人身上;教育部前部長吳思華也說,國內博士培育應「量少質精」,把學術型、產學型博士生分流培育。

去年清大推出雙博士學位,其他大學並不認同。台大認為,雙學位制就像博士班的「通貨膨脹」,博士追求知識創新,不在多張文憑;交大則指出,要同時在不同領域有專門發展,困難度高,大學要刺激招生,應從轉型和精進專業著手;政大認為,如果修博士後能奉送講師或助理教授職位,會比較有吸引力。政大說的可是實情,問題是可能嗎?否則流浪博士為何到處可見?

照理說,博士論文追求的是知識的創新,然而在台灣,所謂知識的創新,真的沒有幾人在做,多半在「炒冷飯」而已,也就是追逐國際的熱門題目,如何培養諾爾獎級的人才?大多數只是在騙國科會的錢,如前幾年某教育部長被學生掛名投國際知名期刊,結果被發現論文都是在「炒冷飯」,評審也都是自己人。也有國立大學教授涉嫌偽造論文爭取獎金或利用國科會的錢買私人用品,可說斯文掃地!

其實近年來,學歷已不等於能力,態度才能決定高度。如果成功的定義是造福社會人群之餘,也可以讓自己功成名就並擁有持續收入,真的不需要專業,而是如「富爸爸」一書所說的,要建立系統,讓系統幫你賺錢,而建立系統之關鍵在自己做人處世的態度,只有良好的做人處事態度,才能贏得朋友的信任而建立系統。有了系統,就能在幫助別人同時也能成就自己,擁有持續收入。遺憾的是,我們一般大學所教的專業知識,通常與社會脫節,以致許多年輕人畢業後,即使擁有亮麗的學歷,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低薪。

筆者記得有位學歷不高,事業做得很成功的年輕人說:「我絕不讓企業按照我的學歷與背景秤斤論兩,如博士學歷起薪五萬元、碩士四萬元、學士三萬元,我值多少由我自己決定。」後來發現這樣的人還真不少。由於他有眼光,看懂機會,沒幾年已經功成名就,在幫助別人同時也能成就自己,擁有持續收入。他們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其學歷,而在於他們懂得建立系統,讓系統幫他們賺錢,「富爸爸」一書的財商觀念正是如此,畢竟建立系統就是建立管道的思維,上班只是挑水的思維,前主有持續收入,後者則無。郭台銘、馬雲與吳寶春等人不就是如此嗎?

▲想成功,品德、觀念與態度等最重要,專業知識其次。(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近年來,包括張忠謀與童子賢等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也說,年輕人若想成功,品德、觀念與態度等最重要,專業知識其次。遺憾的是,目前一般大學教育都只重視對學生專業知識的灌輸,幫各大企業與工廠培養訓練有素的上班族與勞工,不重視品德、觀念與態度,還有財商知識,例如《富爸爸》與猶太人致富聖經《塔木德》的理念,又如何培養年輕人創業致富,讓人人有錢又有閒呢?中學與大學都只是在教育一堆專業科目,可曾培養他們的財商知識?

幾年前,台大某領導學程師生,藉口登山以培養學生的所謂「社會領導」能力,特地建立募款網站,公開向社會募款,引起社會大眾一片噓聲。如今,我們也常在捷運站與東區廣場等公共場所,看到許多學生假借慈善名義向路人募款。這些學生的行為有如「媽寶」,不知謙遜,無法以同理心觀照別人,未來可能連自力更生都有問題,遑論當社會領導人才。

反觀美國的比爾蓋茲、賈伯斯與馬克左克柏,中學時代就廣泛學習各種課外知識,並利用休假時間到處打工,藉以培養工作經驗並尋找創業良機。他們在大學生都參加社團,廣結人脈,建立「管道」,從而想到如何靠團隊合作找到創業致富的良機。

馬克左克柏就讀大學時之所以能發明「臉書」(FaceBook),肇因於剛開始只是因為興趣而與同學研究,探討如何建立網站以便結交女友,不料卻闖出一番橫跨國際的偉大事業。有人說,這樣成功的人物不容易,難道當醫師或律師等就容易嗎?不試怎麼知道自己有無能力?現在縱使讀到博士又如何?

總之,大學不應該只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因為靠專業知識通常只能賺到暫時性收入,應該更重視做人處事態度的培養與人際關係的建立,還有過人的遠光、創業的思維與勇氣,這樣才能擁有持續收入,有亮麗的人生。若只是要求學生拼命讀書與研究,進而取得博士,甚至雙博士學位,卻找不到工作,有用嗎?

熱門推薦》

►邱吉爾偉大的原因 良好的教育造就潛力發揮

►論宗教與科學的衝突與妥協

►薛承泰/人口危機來了!台灣生育量將迎來歷史新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