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戰英雄「中海艦」(LST-201)。(圖/網友謝明宏提供)
●梅復興/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長期鑽研國防,嫻熟美台安全關係,曾創辦並主編《臺海軍情》電子期刊
八二三炮戰期間海戰碩果僅存的英雄艦「中海艦」可能面臨被當廢鐵拍賣的命運,輿論譁然。
其實,海軍值得珍惜的不僅是參與過戰鬥的功勛艦。其他在海軍服役過的艦艇與裝備,其前世今生也可能擁有豐富、光輝歷史的!我們就算不能(實際上也不可能)實體保存所有這些輝煌的老兵,但至少也應該瞭解、記述、紀念和設法榮耀其事跡並理解其在與我們相關的歷史上所扮演過的角色。這,才是建立饒具歸屬感的軍隊傳統以及國家認同的正途。
就隨便舉幾個例子來看看我們海軍所曾經擁有過的歷史遺產,順便從不同角度來感受回顧歷史的樂趣。
「一門三烈」的「邵陽艦」
首先,曾在我國服役長達21年的老陽字號驅逐艦「邵陽艦」(DDG-929)原爲美軍「霍利斯特號」(USS Hollister,DD-788)。該艦係以霍氏一門三烈命名,其中大哥1943年9月在義大利安濟奧登陸戰役時,因所服役之驅逐艦遭德軍機轟炸而告失蹤,事後認定陣亡。他的兩個雙胞胎弟弟則是在同在護航航空母艦(USS Liscombe Bay,CVE-25)上服役,同年11月在太平洋戰區的吉爾伯特群島附近海域陣亡。
同艦殉難的還包括珍珠港黑人炊事兵英雄米勒( Doris Miller);美軍的CVN-81 核動力航艦將會以他為名紀念。「霍利斯特號」不僅多次巡弋臺海,還於1955年2月曾參與「金剛計劃」掩護大陳軍民撤退,堪稱自風雨飄搖年代便與我國有患難交情。
巧的是,霍氏大哥犧牲時所服役的驅逐艦「普朗凱特號」(USS Plunkett, DD-431)後來也於1959年移交臺灣,成為我海軍第一代「南陽艦」,捍衛了臺海近15年。參與赴美接艦的「南陽艦」首任副長是九二海戰的英雄,「沱江艦」艦長劉溢川。
▲德陽號驅逐艦歷史照片。(圖/翻攝維基百科)
反潛達人「德陽艦」
國內目前唯一以軍艦博物館形態保存的「德陽艦」(DDG-925)原係美軍基林級驅逐艦「薩斯菲德號」(USS Sarsfield ,DD-837),其實是有非常獨特歷史地位的一艘船。二次大戰結束後,它曾在美海軍「作戰發展隊」( Operational Development Force) 服役二十餘年,當時許多最先進的反潛技術與戰術戰法都由它執行測試驗證,包括我國後來曾使用多年的SQS-23 聲納、Mark 15 「刺蝟彈」、Mk 32魚雷發射管、Mk 44 反潛魚雷等武器裝備。
而正因它經常模擬攻潛,「歷史上用反潛武器擊中水下目標次數最多的軍艦」這個榮銜應該非「德陽艦」莫屬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艦「鸚鵡螺號」(USS Nautilus)和第一艘淚滴艦體潛艦「長鰭鮪號」(USS Albacore) 當年都曾經是它的研發、測試夥伴。我國IDS潛艦國造所重度參考的「劍龍級」原始設計就是以「長鰭鮪號」的構型爲基礎。
有這麽顯赫光榮的身世,「德陽艦」是不是應該比它現在(被魔改至面目全非)的命運更受尊重呢?
魂繫臺海的「鄱陽艦」
1972至1985年間在海軍服役的「鄱陽艦」(DD-910)原名「麥達斯號」(USS Maddox, DD-731) 。首先是二次大戰後期在東海與臺灣附近作戰,擔任負責轟炸日軍在臺灣海空軍基地的航艦戰鬥群之防空雷達戒哨艦,還因此而在蘭嶼外海遭台南基地起飛的神風特攻第三新高隊堀口吉秀少尉所駕駛的自殺機命中,造成重創及7死33傷。1950年韓戰開始後,該艦即經常在臺海巡邏支隊執勤,協助屏障臺海。
▲「麥達斯號」執行電偵任務接近北越快艇時所拍攝照片。(圖/翻攝維基百科)
「麥達斯號」最著名的事跡當然是1964年8月2日在北越清化省湄島海域執行電偵任務時遭到三艘北越 P-4 式魚雷艇攻擊,先後閃過三艘敵艇發射的魚雷,並以艦炮還擊,重創其中一艘,並呼叫戰機支援炸射,終於全身而退。此即著名的「東京灣事件」,美國隨後因(藉)此進一步介入越戰。而臺灣則在中南半島往後十年戰火綿延的間接庇蔭下逐步走上了穩健發展之路。
縱觀其前生後世,「鄱陽艦」似都魂繫臺海、命脈相銜。
▲武進三型共改裝了7艘陽字號驅逐艦,圖為其中之建陽艦(DDG-912) 。(圖/翻攝維基百科)
「武三系統」領先世界
其實,還有更直接屬於我們中華民國/臺灣歷史性成就可藉由海軍的歷史遺產保存下來。海軍當年爲提升自美購入的二次大戰世代驅逐艦以因應1990年代的區域防空作戰需要而所引進的「武進三型戰鬥系統」(H930 MCS/Modular Combat System)是世界上第一套實用化服役的分散式架構艦用戰鬥指揮系統(distributed-architecture, combat direction system)。該系統採用了匯流排連結九個以商規微電腦爲運算主機的工作站,將艦上所有的主要感測系統(雷達等)與武器系統(飛彈、火炮等)整合成一個完整的艦上區域網路。
「武三系統」於1986年開始裝艦,先後一共安裝在7艘陽字號驅逐艦上。這不僅讓我海軍當時在戰鬥指揮自動化上領先三軍、也遠遠超越了共軍。老陽字號諸艦除役後,海軍採「一魚二吃」的作法,將仍堪用的「武三系統」拆成防空與反艦兩部分,並分別加裝到「濟陽級」巡防艦與「錦江級」巡邏艦上服役至今。
而更具意義的是,「武三系統」所實踐的「分散式架構運算」、「開放式系統架構」、「商規現成技術」(COTS)等突破性概念,當時不僅在國軍尚屬首創,其實更是世界各國軍方後來競相學習採納的範式先聲!如今,不僅美軍現役神盾戰鬥系統等艦用戰鬥系統均採開放式、分散處理架構並普遍採用COTS軟硬體,全世界的軍用系統也都早已廣泛因循前述三大技術原則。而這一切,或都可視為對我海軍當年率先大膽推動這三大趨勢實用化的肯定與致敬。
雖然「武三系統」的核心技術是由外商協助開發,但當年海軍主事者敢於嘗試創新、願意承擔突破性技術所納含的風險,決定投資此案,終獲致具體、且對後來全球軍事科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成功。這本身就是值得全民同感驕傲的壯舉,我們應該不分黨派朝野、政治立場或世代背景的來珍惜、保存、光大像這樣的共同歷史遺產。
然而,我們一天到晚在高呼「臺灣價值」的社會,究竟有多少人聽過這件事?或知道世界上第一條安裝這套突破性系統的軍艦是哪艘?更不消說該艦如今安在了…
▲老陽字號諸艦除役後,海軍將仍堪用的「武三系統」拆成防空與反艦兩部分,分別加裝到「濟陽級」巡防艦與「錦江級」巡邏艦。(圖/翻攝中華民國海軍)
躋身先進文明之林
跟保存軍艦或籌建海軍博物館比起來,保存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所費其實真的不多,但卻更需要重視:政策重視,長官重視,長期重視,全民重視、在文化/傳統/觀念上重視。
軍隊的素質與水準彰顯一個國家的德行與現代化層次。這裡講的還不是兵力多寡精良或船堅炮利程度。歷史告訴我們,統治制度與政治教育遠不及共同文化傳統與團體向心足以凝聚士氣和戰鬥力。尊重、領會賞識並願意積極保育、維護自己的珍貴歷史文化資產,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實體保存抑或精神紀念,乃是累積傳統、榮譽與向心的重要基柱。而構建開明並廣泛擁抱人文傳承的軍事文化,也才足以讓我們躋身真正先進文明國家之林。
熱門推薦》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尊重、領會賞識並願意積極保育、維護自己的珍貴歷史文化資產,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實體保存抑或精神紀念,乃是累積傳統、榮譽與向心的重要基柱。而構建開明並廣泛擁抱人文傳承的軍事文化,也才足以讓我們躋身真正先進文明國家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