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牆/「M型」社會來也!中產階級「薪」酸已成國安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結果,反映著極端高薪族群與中產階層的薪資差距M型化,又進一步擴大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的隱憂。

●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主計總處於12月23日公布薪資中位數統計指出,2019年所調查的797.7萬名工業與服務業上班族的總薪資(經常性薪資加年終獎金、加班費)平均為64.4萬元(台幣,以下同),而總薪資中位數為49.8萬元。

▲108年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及年增率-按特性別分。(圖/截自於行政院主計總處)

令人驚訝的是,共有540萬人低於平均總薪資,比率升至67.72%,創下2012年有統計以來最高;而有半數受雇員工年薪未達49.8萬元水準,約398萬人。

▲108年全年總薪資中位數較101年成長率-按特性別分。(圖/截自於行政院主計總處)

若由薪資分配看,很明顯的是一個右偏的非常態分配,即大部分上班族集中於低薪群,少部分集中於高薪分布群,但中間薪資群卻幾乎不見了。這調查結果也反映著極端高薪族群與中產階層的薪資差距M型化,又進一步擴大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的隱憂。

薪資結構差異大 金融電子占優勢

主計處所調查的薪資統計分布為,第1個十分位數為29.1 萬元、第2個十分位數為34.0 萬元、第3個十分位數 38.6 萬元、第4個十分位數 44.1 萬元、第5個十分位數(即中位數) 49.8 萬元、第6個十分位數 56.7 萬元、第7個十分位數 67.4 萬元、第8個十分位數 83.8 萬元、第9個十分位數 117.9 萬元。然而,由薪資結構剖析可知,其差異原因不一而足。

一、教育程度

根據調查,教育程度較高者,其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呈現遞增。其中,研究所程度者為95.9 萬元、大專程度者 53.9 萬元、高中職程度者為44.3萬元、國小程度者為40.1萬元。若與去年比較,研究所程度者增加 1.87% 最多。

二、行業別薪資水準差異大

俗云:「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行業不同,薪資差異頗大,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百萬月薪者7成集中在電子及金融產業,如半導體、電腦製造、銀行、券商與保險等業。低薪族多屬青年及勞力密集性質工作者。

其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 112.4 萬元最高、金融及保險業 94.8 萬元居次、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 70.4 萬元、醫療保健業 64.5 萬元。另根據上市櫃企業2019年平均員工薪資資訊顯示,上市櫃半導體廠中有12家去年平均員工薪資超過200萬元水準,令人稱羨。

▲108年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及年增率-按行業別分。(圖/截自於行政院主計總處)

其中僅一家是封測廠日月光投控,其餘都是IC設計廠;以靜電防護晶片廠晶焱平均員工薪資296.8萬元,高居上市櫃半導體廠之冠、手機晶片廠聯發科平均員工薪資292.1萬元,居第2位、感測晶片廠原相平均員工薪資291.3萬元,居第3位、權王台積電去年平均員工薪資新台幣197.3萬元,也僅居上市櫃半導體廠第14位。

三、若以年齡層結構來看,不同年齡族群中,以40至49歲的57.2萬較高、其次為30至39歲,以及50至64歲的53.6萬元、再其次為25至29歲的47.3萬元、未滿25歲者薪資中位數34.9萬最低。

四、性別差異

從性別角度觀察,男性在就業市場上仍具優勢,薪資中位數達53萬元,而女性則僅46.5萬元。

中產階級消失 不利社會穩定

全球管理大師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以20年的觀察心得,最早提出「M型」社會發展架構,並從日本政府、企業、家庭等不同層面對中產階層面臨的危機、商業存在的機遇和政府應該作為的領域進行剖析,引發很多國家共鳴及省思。

在「M型」社會中,中產階級已逐漸消失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中產階級定義為家庭年收入位於全國年收入中位數的 75~200% 區間。

▲108年全年總薪資中位數較101年成長率-按行業別分。(圖/截自於行政院主計總處)

根據 OECD 於去(2019)年4月發表的一份名為「承受壓力:擠壓中產階級」的研究顯示,整個西歐和北美的中產階級正在萎縮,而且中產階級的經濟影響力也正在下降。報告也發現,過去30年來,OECD 國家的收入中位數家庭擁有的財富,比 10% 最富裕家庭的平均收入少增加三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不僅提出一系列影響中等收入家庭的問題,還警告說,中產階級消失可能對各國經濟成長和社會結構產生嚴重後果。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僅有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視自己為社會底層或中產階級底層。但即便是這些為生活所苦的人們,也認為自己的問題不過是暫時性的,不會持續太久。

▲作者認為,一但中產階級消失,將有80%人淪為下層社會,不利於經濟成長與社會結構穩定。(圖/取自免費圖庫Pakutaso)

但在經濟衰退後,有四成左右的美國人視自己為金字塔底層的人口。

台灣也很快進入「M型」社會,薪資水準也呈現「M型」,中產階級逐漸消失。根據商業周刊的報導,台灣貧富差距擴大、痛苦指數(失業率加物價上漲率)上升,中產階級消失,將有80%的人淪為下層社會,將不利於經濟成長和社會結構穩定,值得大家正視及警惕。

▲由於台灣平均薪資水準較低,近年不乏台灣人赴海外工作。(圖/路透)

由於台灣平均薪資水準相對亞洲許多國家低,年輕人低薪尤為嚴重。君不見,台灣近年出走海外工作者逾73萬人,又以20至40歲的年輕人居多,早已是國安危機。

OECD 呼籲政府應該採取措施,包括降低中產階級稅收,增加富裕階級稅收,開發更多經濟住房,幫助年輕人創造財富,包括教育、兒童保健和健康成本,提高勞工技能和培訓。面對台灣薪資「M型」化持續擴大、平均薪資水準低以及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政府當局應亟思如何改善。

熱門點閱》

► 黃竣民/兵役「公平性」需靠放寬體位標準救?

► 林廷輝/山東號台海趴趴走 是「猛虎出柙」還是「困獸之鬥」?

► 李沃牆/富邦日盛「金金併」 資產規模大到不能倒

► 軍事家/中國多次報復美國軍火商 究竟是「制裁」還是「自嗨」?

► 林文淵去職》彭清淵/擦亮大同招牌 王光祥繞不過的財務關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專欄 李沃牆

現任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教授及兩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為富華創投及兆豐第一創投董事、品豐投顧榮譽顧問。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