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邦金併購日盛金,成為台灣「金金併」首例。(圖/富邦金控提供)
●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富邦金控於12月18日宣布將以每股13元(新台幣,以下同)、公開收購日盛金逾50%股權,最終目標是100%持股,17日已獲金管會核准,估計總收購金額介於245.26億元至490.42億元。
日盛金專精在證券、期貨、銀行,是一家規模小而穩健的金控,若完成整併,將有助富邦金擴增證券及銀行業務規模,並促進國內金融整併及綜效,也將創下「金金併」首例。
富邦金控旗下主要子公司包括富邦人壽、台北富邦銀行、富邦銀行(香港)、富邦華一銀行、富邦產險、富邦證券及富邦投信等,擁有完整多元的金融產品與服務,經營績效相當耀眼,為金控的獲利王。
截至2020年9月底,富邦金控總資產達8兆9,576億,為台灣第二大金融控股公司,僅次於國泰金控的10兆5,620億元,早已是金融巨獸,大到不能倒。令人好奇的是,此「金金併」對台灣金融業發展有何意涵?規模「大到不能倒」是憂或喜?
「金金併」傳聞已久 但均失敗收場
所謂「金金併」,是金管會為鼓勵國內金控及銀行合併之意願,過去中信金於2006年透過旗下公司投資兆豐金股票,因為併購不成功,歷經7年才完成退場。另兆豐金投資台企銀逾1成,同樣沒成功,超過12年才退場。有鑑於「金金併」的難度高,金管會在2018年放寬金融機構「敵意併購」門檻,包括:首次投資持股比率從25%降至10%,並且也提供資本計提優惠誘因。
▲台新金控。(圖/台新金控提供)
根據金管會所公布,國內能夠發動「金金併」有「五金、六銀」。「五金」是富邦、元大、中信、玉山及台新五家,另外,「六銀」分別為台北富邦、中信銀、玉山銀、台新銀及元大銀。前已提及,富邦金控以公開收購方式,將日盛金控合併,若成功將是國內首樁「金金併」。
據悉,富邦金併日盛金應是著眼於三大綜效:
一、擴大資產規模,並強化銀行與證券業務,以目前北富銀的135個據點加上日盛銀後,實體通路可達179點,覆蓋面將均衡遍布全台。
日盛證券客戶數達130萬戶,到今年9月,富邦證券經紀業務市佔率5.54%,市場排名第3,日盛證券經紀市佔率3.59%,市場第7,整併後就與第2名的凱基證相當。
二、完成併購後,富邦金可就保險、銀行、證券多元收入平衡。
三、響應政府金金併政策,創下成功案例,深耕投資台灣,並進軍國際盃。
銀行業過度競爭 金改整併有其必要
截至今年10月底統計,本國共有金融控股公司16家、銀行共有36家、分行3,401家;而外國及大陸地區銀行在台分行共29家、其分機構(營業據點)共38家,還有3家純網行準備於今年開業;若加上信合社,農漁會信用部及郵局等金融機構就更多了。
其中,本國銀行的總資產已達54.11兆,將近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7倍。若以國內銀行3,401間分行計算,則每間分行平均的服務人數為6,700人左右;倘以所有金融機構分行及分機構共5,864間計算,則每間分機構平均的服務人數為3,900人左右;若再算全台灣有超過2.9萬台自動櫃員機(ATM),則平均約800人就有一台ATM服務,顯示台灣的銀行早已出現家數過多(Overbanking)的現象。
因此,「整併」就是解決銀行數過多的方法之一,可讓金融機構集中火力發展創新應用,避免過度競爭、解決資源無效率。
▲台灣銀行早已出現「家數過多」(Overbanking)的現象。(圖/記者吳靜君攝)
由於早期台灣金融機構資產品質不佳,普遍存在逾放比偏高、資本適足率不足等問題,政府當局早將金融改革列為改革重點之一。如2001年至2003年期間的第一次金融改革(第一次金改),又稱「258金融改革方案」。目標是希望在2年內將金融機構壞帳比率降到5%以下,銀行資本充足率提高到8%以上。
同時也通過「金融六法」來使金融業務鬆綁,允許金融機構跨業經營,亦鼓勵金融創新及合併,促進金融體系穩定。第一次金改雖然促使銀行體質改善,但因銀行家數過多、規模難與國際相較。有鑑於此,陳水扁政府於2004至2008年期間推動二次金改政策,希望台灣金融機構能朝向整併方向前進。
並訂出2005 年底要促成3家金融機構市占率10%以上,將12家公股金融機構數目至少減為6家;2006 年底前,國內14家金控公司須整併為7家,至少促成一家金融機構由外資經營或在國外以限時、限量並限對象的方式為之的目標。但最後卻弊案頻傳,失敗收場。
馬政府擬重啟金融機構整併,並朝向「公公併」為主,希望將台銀、土銀、合庫、兆豐銀、一銀、華銀、彰銀及台企銀等八大公股銀行變4大金控,但最後也是徒勞無功。
銀行大到不能倒 必須強化監管要求
金管會曾於去(2019)年12月19日公布「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Domestic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D-SIBs)名單,包括: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銀、兆豐銀及合庫銀。今年12月9日又新增第一銀行,目前共有6家。所謂「系統性重要銀行」,指的就是規模較大、業務複雜,又與整體金融體系正常運作有高度關聯性,或提供的金融服務對於金融體系而言,有不可替代性的銀行業者。
這類銀行業者如果一旦發生重大風險事件,對於整體金融體系或經濟活動將會帶來負面衝擊,且可能導致危機進一步惡化或蔓延,簡單說就是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銀行。
▲銀行業者分析,沒入選「大到不能倒銀行」也不會倒。(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明(2021)年起的4年內,這6家銀行的普通股、第一類資本、及資本適足率得最終各達到11%、12.5%及14.5%的水準。被選上的銀行必須配合金管會制定的資本適足與監理要求規範,比如須額外提列法定緩衝資本2%、內部管理資本2%,合計增加4%的資本。
眾所周知,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時,國際上部分大型金融機構面臨瀕臨倒閉,嚴重影響金融體系運作,使得各國政府不得出手救援,如美國財政部緊急紓困全球最大保險公司AIG,這些金融機構就被稱為「大到不能倒」。
而金管會參照國際作法,針對台灣「系統性重要銀行」採取強化監理措施,避免遇到大事政府須動用資金挹注,值得肯定。富邦金與日盛金的「金金併」一旦成功後,其資產規模可能接近台灣GDP的一半,大到不能倒,更需政府嚴格監管及善盡社會責任、服務人群、並積極打國際盃,為國爭光,才能化憂為喜。
熱門點閱》
► 李沃牆/「萬四」行情台灣「薪情」好?股匯房齊漲擴貧富差距
► 明倫社宅》薛承泰/全台忙蓋社會住宅 居住正義反成「衝量」正義
► 王志鵬/海軍官校生怎過聖誕節?談過往年度「惡整學長」之夜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整併」就是解決銀行數過多的方法之一,可讓金融機構集中火力發展創新應用,避免過度競爭、解決資源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