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崑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海復星11日晚間發佈與郭董永齡達成購買一千萬劑BNT疫苗合約,郭董稍後證實,新聞還報他順便包辦了-70度C的冷鏈倉儲運輸。指揮中心則以低調證實法回說:「購買進度還不方便透露。」
妙的是,一整夜下來,綠、藍、白各家網軍,全都對此噤聲不語,只有醫界朋友轉貼此一訊息。
原因有二:一是被白天蔻蔻姐大動作罵聯合報對此消息的報導為假新聞嚇到,都在等正式宣佈證實。二是這消息一旦成真,各方原本相互攻伐的立論基礎通通像戳破的汽球消了風:白的再也罵不了小英不買BNT草菅人命,紅的想不到台辦強硬的「以苗促統」居然也有髮夾彎?藍的「我要疫苗」訴求當場落空,「這不是來了嗎?」功勞還歸一半給小英。
▲郭台銘、劉德音與總統蔡英文商討BNT疫苗進口一事。(圖/總統府提供)
綠的打不成中共打壓疫苗採購,又自證當初擋半天民間自購疫苗是錯的,賭郭董買不成又輸一把。人人進退兩難,個個觀望待變,讓大家度過耳根清淨的一夜。
從六月底疫情降溫以來,各方焦點早已從疫情轉向政治攻防,巴不得讓對方一槍斃命,打得好像今年底要選舉。等等,最近的選舉是明年(2022)年底的九合一選舉,現在就算把對手打趴,明年他還有一年時間慢慢恢復元氣,那是在急什麼?!
許多論者更好笑,已評估到柯P選總統有望、柯趙配或柯韓配,或者擔憂郭董這次若買成疫苗,2024將會參選總統……。這些論點也未免太深謀遠慮,根本誤解了災難政治學的要義。
災難中獲得政治紅利?
一個政治人物要在災難中得到政治紅利,大約只有四種形象可選:一個騎士,一個英雄,一個救世主,一個慈善家。其出現時機與關係如下圖。
▲四個象限,代表不同時期政治人物的四種形象。(圖/作者提供)
首要變數(X軸)是時間,投票時是在災難進行中,還是災難已過去,大幅影響人們選擇的傾向。在災難進行中,人們傾向強有力的領導,肯犧牲部份個人權益以維持總體續命,而且愈混亂愈傾向威權領導。
次要變數(Y軸)是政治人物展現的形象,是承諾未來的改變以帶給人們希望?還是已有具體成果讓人們肯定讚揚?
由此分出四個象限,代表不同時期四種政治形象:
一、救世主:巨大災變現在進行式,且看不到解決之日,既有政治人物與體系無法處理,期待神人降下神蹟,即使是狂人也不妨試試。
希特勒便是在1929年大蕭條後,德國人的萬般無奈中崛起,他的承諾完全不合經濟常理。彼德杜拉克講過納粹的宣傳術:對農民說小麥價格一定給漲,小市民緊張了。
於是對小市民說麵包價格不會漲,麵包師傅崩潰了。馬上又對麵包師傅說絕對會保障他們的利潤,經濟學家們傻眼了,怎麼可能呢?那你讓我做做看嘛!那麼容易解釋清楚怎麼做到?還叫「神蹟」嗎?
二、騎士:那邊出現危難,他就在那邊出現,而且通常他一出現,問題就得到控制,至少能讓人們喘口氣。在這次疫情中,王必勝與黃珊珊,大致是以這種騎士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成功協助地方控制多場疫情,可以說是騎士型政治人物形象的代表。(圖/記者林敬旻攝)
騎士的角色一定是出現在災難進行中,如果能活到戰後,便可能轉為英雄。但古來征戰幾人回?如果在戰陣中陣亡或失敗,他就只是個騎士為熟人所紀念,而不會成為英雄為人所歌頌。
三、英雄:成功帶領眾人通過危難,而且其功績大到不必他自己吹擂,大家都看得到,其故事大家都能記得。雖說不一定只有他能帶領眾人贏的勝利,但當下沒有他也找不到別人。邱吉爾便是最好的例子。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是二戰英雄,其功績卻無法轉換為戰後選舉的優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但是,英雄可能為人所崇敬,卻並不等於可以獲得政治紅利,因為災難過後,人們不一定需要他了。邱吉爾在戰後選舉中迅即敗北,因為大家並不喜歡他的政治人格,他也只好留下「對偉大人物的無情,是一個偉大民族的特徵(Ingratitude towards great men is the mark of a strong people.)。」然後「酒店打烊就走人」。
四、觀世音:大災難後人們需要的不是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輕傜薄賦,與民休息」,只要政府少稅少管,社會自然會慢慢恢復他的活力,漢朝文景之治就是這麼來的。人們此時需要的是笑臉迎人的觀世音,滿臉橫肉的英雄人物退居二線,不用你政府成天在那微啊!準啊!滾動修正啊!滾遠點就對了!
災難政治學本就是一場災難
由以上觀之,現在在炒作災難政治學,或一心火中取粟的政治人物或團體,根本沒有搞清楚作戰的時機與自己的位置。首先,整個疫情並未全面失控,雖然有傷有死,三級封鎖讓很多人不方便,但仍未像印度那樣屍橫遍野,所以自命英明神武的救世主根本出不來。
其次,作為騎士,擊強扶弱是其形象要素。但如順便當起了政治攻擊手,或私心護盤過了頭,便是搶劫商旅的十字軍,騎士形象頓時落下等同兵痞。
第三,昨天的英雄不見得會是今天的神明。而且只要災難還沒完全過去,所有英雄仍舊只是個騎士。「一勝九敗」是生意人的神話,卻是英雄的墳墓。
▲台灣將於13日微解封,戲院業者忙於消毒。(圖/記者屠惠剛攝)
最後,觀世音或慈善家只能在戰後出頭,強弓硬弩之下難生效用,也無法引人注目。而且,「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慈善事業多半是政治人物退休後的事業,卻很少慈善家能夠晉身政治人物,因為應付不了政治險惡與現實壓力。
講白一點,依照現在音量估算2022甚至2024政治前景的「災難政治學」,本身就是一場災難,更在不斷製造政治災難。試想,如果明年選舉前再有一波同樣疫情,中央地方還是手忙腳亂,還有那個在位者選得下去?!
不就這次抗疫缺失徹底修正改進,只在意今天明天的政治音量,著力於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實是本末倒置,自取滅亡。
▲憑藉著企業、台灣政府與美德的協助,鴻海與台積電成功購得德國BNT疫苗。(圖/路透)
郭董的疫苗其實是個很好的警惕。疫情造成的全球動盪,使得政經情勢瞬息萬變,所有狠話硬話皆如土石流上的小船,何時翻覆或終能得救無人可知。疫苗事件,台辦態度從北風髮夾彎轉成太陽,實是各方力量交叉擠壓的結果,不是一人一騎之力所能及。
在疫情不斷變化中,所有政治人物都在打一場運動戰,不能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且損失與利得是「不對稱的」。一如戰亂中喪生是永久的,得幸續命卻是暫時的。政治人物在災難中喪失的信任是永久性傷害,得到的名聲卻只會是暫時的風頭浪尖,全無累積性,遑論撐到明年底選舉。
各位首長們,拜託你們老實點,災難中的不同階段,人們期待的是不同角色扮演。讀錯了歷史,搞錯了定位,自己精神錯亂,社會紛擾不堪,想效法烏鴉過火變身鳳凰,卻一窩成了現烤伯勞,真的是可笑又可悲啊!!
熱門點閱》
► 周天瑋/對台灣「究竟多愛才是愛太多?」 拜登暴露戰略軟肋
► 何美鄉/英國力拼全面解封 感染率、接種率成當地人防疫裝備
► 邱慕天/家長崩潰「乾脆小孩全送健身房」 微解封標準出了什麼事?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不就這次抗疫缺失徹底修正改進,只在意今天明天的政治音量,著力於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實是本末倒置,自取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