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郡/真正的綠能先鋒其實是台灣新一代農民

我們想讓你知道…不要再說做農需要吃苦耐勞了,這是台灣的刻板印象,只要這個觀念在,就不會有年輕人來做,台灣的農業應該是聰明而有創意的,才會有下一代的新農人願意加入。

農業政策,雲林,綠能,農業,花卉,碳中和,溫室氣體,碳匯,補貼

▲雲林農民於菜園中採收蔬菜。(圖/記者蔡佩旻攝)

● 張嘉郡/青埔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其實真正的綠能和愛土地,是能夠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的低碳精緻農業,甚至只要跟國外學習,更進一步可以達到低碳低排放的規格。真正的綠能碳平衡實踐者,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他們的努力付出,才是為了將台灣未來推向碳平衡的真正無名英雄。

今年因為疫情爆發的關係,台灣許多的精緻農業受到影響,我也開始在故鄉雲林一個一個的拜訪這些農民,傾聽他們的聲音和對於農業的願景。禮失求諸野,而正確有遠見的農業政策往往不是政府所推出,而是這些一步一腳印的農民為了生存所思索出來的。

就以雲林最大的花卉種植者,京品園藝的董事長陳國明先生為例,他從事農業產業三十幾年,因為看到農業的未來,必須要精緻化,所以才轉做花卉。他經營的地方在斗南靠近虎尾的地方,是雲林洋桔梗的盛產地。

農業政策,雲林,綠能,農業,花卉,碳中和,溫室氣體,碳匯,補貼

▲以雲林在地生產的洋桔梗、蝴蝶蘭及文心蘭等花卉所搭配出的布置。(圖/記者蔡佩旻翻攝)

他把荷蘭、以色列的高效率、高投報的技術和設備移植到原先是花生、大蒜的農地裡,開始種起了高價值的洋桔梗,在掌握各種技術之後,他已經能夠成功種出沖繩同樣面積田地近兩倍的產量,跟日商共創品牌行銷。

原先他的洋桔梗錯過日本本地的產季,可以用物美價廉的方式銷售,但在疫情之後,運輸費用因為航班大幅減少,成本成長了六倍,外銷需求卻大量降低,原先的花卉都是用保鮮液,低溫冷藏的方式銷售日本,但因為疫情的關係,花價低於市場成本,就變成不能往外賣了,用能直接接觸消費者的方式來做經營。他和家人分工合作,開始在臉書、在網路上經營電商,直接把花卉組合賣給本地市場的模式,讓店家、家庭,能夠固定以美麗的桔梗花當作家中的擺飾,固定更換。

在疫情之中,陳國明董事長反而多了更多思考國家農業政策的空間,他希望不要用政治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產業,像是雲林的農地價格,跟日本種植花卉的農地價格相比,高過十倍,幾乎是全世界最貴的農地,政府如果開放農地買賣,就會讓農地成為炒作的對象,而國外都會保護農地,增加自給自足的比例,而不是一昧地用綠能用地來取代農地,畢竟這些植物的光合作用才是最低汙染、最有效率降低碳排放的方式。他也更希望雲林有類似台南的蝴蝶蘭園區,因為雲林也有很多台糖土地。

農業政策,雲林,綠能,農業,花卉,碳中和,溫室氣體,碳匯,補貼

▲雲林花海。(圖/ETtoday資料照)

雲林也有民代跟台糖爭取大片土地用來做雜糧的種植,但大家都知道雜糧本來就是需要大片大片土地的農作物,但卻不會有很高的回收,同時也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土地既然是珍稀的資源,除了給建商、掮客之外,應該做更精緻的利用,為什麼這些珍貴的土地不是用來種植競爭力更高的蔬果跟花卉呢?

甚至更有遠見的,用來作為如同荷蘭推動的低碳綠能農業的示範園區,提高綠色植物覆蓋率,增加碳匯(carbon sink)的功能與效果。我也很認同他的看法,畢竟將來世界的環保趨勢已經走向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單純靠綠電減排是無法解決未來的國際要求的。所以,國家的政策必須在這邊超前佈署把農業納入整個綠能政策的一環,將農業與精緻農業的碳匯都納入政策的考量中。

農業政策,雲林,綠能,農業,花卉,碳中和,溫室氣體,碳匯,補貼

▲雲林花海。(圖/ETtoday資料照)

陳國明董事長也挑明了,現在台灣的農業只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出口,這當然對農民有好處,另外一個是進口替代。我們要讓進口的進不來,那能怎麼辦,就只能靠競爭力贏過它,你看進口的東西,都不是從落後國家來的,紐西蘭的奇異果,荷蘭的花卉,美國的蘋果,這些高成本國家的農產品可以賣來台灣,就是因為他們可以機械化,工人輕鬆,成本才會降低。越南的花卉系統就是學習以色列跟荷蘭,都已經超過台灣了。台灣不往這個方向走,永遠都會受困於補貼、補貼、補貼上。

不要再說做農需要吃苦耐勞了,這是台灣的刻板印象,只要這個觀念在,就不會有年輕人來做,台灣的農業應該是聰明而有創意的,才會有下一代的新農人願意加入。

雖然台灣的農業科技在進步,但農業政策是退步的,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在國際間開疆闢土的農業冒險家,而不再是只能頂著烈日看天吃飯的被動者。

熱門點閱》

► 林忠正/藍白猛攻五倍券!全因為支持者組成?

► 蘇育平/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已「復國」 塔利班下一步?

► 吳崑玉/國民黨往「部落政治」返祖 一場已經選完的黨主席選舉

► 單驥/五倍振興券的神邏輯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