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教條主義vs修正主義 阿富汗前途未卜

我們想讓你知道…阿富汗內部情勢本來就複雜難解,唯一可以造成團結的因素則是外來入侵共同抗敵,美軍選擇離開後,塔利班顯然無力維持全局,現在又加上ISIS-K的變數,將使得未來的政局發展更加撲朔迷離。

● 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激進的阿富汗恐怖組織「呼羅珊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Khorasan,簡稱ISIS-K),近日對喀布爾國際機場發動殉教式的恐怖攻擊,並造成多美軍與阿富汗平民的重大傷亡。

ISIS-K,阿富汗,拜登,塔利班,伊斯蘭,世俗化,基本教義,冷戰,美蘇,美軍,喀布爾

▲美軍無人機截殺「整車ISIS-K」,卻也導致數名阿富汗平民身亡。(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ISIS-K激進的恐攻隨即帶來美國的反制,因為有效的嚇阻就是由承諾與信心所組成,拜登政府用科技軍事手段迅速打擊行動策劃者,就是傳達明確的訊息,然而塔利班政府的回應,卻也說明蝴蝶效應正在發酵;為了不讓ISIS-K搶走政治光環與話語權,發言人穆賈希德譴責美國的空襲,認為這是阿富汗領土的襲擊,並宣稱神學士已經控制機場。

教條主義vs修正主義

多數中東專家認為,ISIS-K之所以發動激進的恐攻,除了反應中阿富汗內部複雜割裂的政治、宗教、民族與軍事勢力,同時也說明了塔利班政權未來面臨的困境;除了宿敵北方聯盟持續抵抗難以剿平外,在宗教路線上更面臨教條主義與修正主義的路線之爭,一直是回教世界與共產主義內部的難題。

在穆斯林信仰中,始終有世俗化與基本教義的分歧,土耳其昔日可在鄂圖曼帝國解體後走向現代化,全拜民族英雄凱末爾所賜。他除了在一戰加里波底的戰功外,更在新回合的希土戰爭中贏得了勝利並保持土耳其的主權獨立;換言之,土耳其的世俗化是在凱末爾的聲望與意志之下完成,然而這條道路走到當下也面臨挑戰。

冷戰時期,回教世界的現代化自然融入更多美蘇的斧鑿,代理人戰爭的角色使得這些國家面臨更為複雜的內外情勢。

埃及總統納瑟與沙達特屬於一種類型,為了爭取軍事資源對抗崛起中的以色列,同時獲得包括水利工程在內的經濟援助,納瑟與莫斯科的關係匪淺,蘇聯的軍火源源不絕外,更協助埃及興建亞斯文大壩。

ISIS-K,阿富汗,拜登,塔利班,伊斯蘭,世俗化,基本教義,冷戰,美蘇,美軍,喀布爾

▲蘇伊士運河。(圖/路透)

這些外援使得埃及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也成為納瑟採取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發動多次以阿戰爭的條件,雖然戰敗、水利工程摧毀古蹟、對內獨裁也讓納瑟日後備受批評。

他的接班人沙達特大抵擁有同樣的經歷與人格特質,軍旅出身且擁有群眾魅力。由於埃及在幾次以阿戰中慘敗已經成為國家的負擔,沙達特認為唯有調整親蘇立場,才能為以埃之間的和平創造條件。在美國的參與下,沙達特與以色列總理比金於1978年簽署大維營協議,因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ISIS-K,阿富汗,拜登,塔利班,伊斯蘭,世俗化,基本教義,冷戰,美蘇,美軍,喀布爾

▲前埃及總統沙達特。(圖/維基百科)

沙達特的和平雖然讓他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也讓埃及與他個人付出龐大的代價,由於埃及承認以色列存在,導致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關係破裂,埃及不僅被取消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的資格也,在阿拉伯世界及中東幾乎陷於孤立,在伊朗革命後,沙達特接受巴勒維流亡埃及的決定更為自己造成殺身之禍,沙達特在1981年參加紀念贖罪日戰爭閱兵活動時遇刺身亡。

巴勒維政權則是另一個世俗主義的典型。在美國支持的支持下,巴勒維推翻了摩薩台。他領導了的白色革命,促成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革,他讓外國石油公司重新進入伊朗帶來財富,並通過國有化某些產業來實現國家現代化,並給予婦女選舉權,德黑蘭更是美國冷戰時期主導的中部公約的核心成員。

結果沙達特的困境同樣發生在巴勒維身上,政經現代化與親西方的政策,引發什葉派基本教義派的的不滿,這裡面自然有共黨份子的煽動,但是承認以色列的政治問題,直接成為伊斯蘭主義革命的動能,也導致何梅尼取代其統治地位,最後只能流亡埃及並客死開羅。

ISIS-K,阿富汗,拜登,塔利班,伊斯蘭,世俗化,基本教義,冷戰,美蘇,美軍,喀布爾

▲前伊朗國王巴勒維。(圖/維基百科)

如果說塔利班反對前政府親美的世俗化路線,那麼當下的ISIS-K的恐怖攻擊,就是用激進的手段表達不滿。

在他們眼中,塔利班的路線應該是推崇教義且反現代化,如今為了取得政權卻選擇與美國或西方世界進行和談妥協,甚至允諾維持某些人權與現況,在ISIS-K眼中無疑是種「修正主義」的錯誤,因為這種放棄革命理念與敵人妥協的行徑,猶如沙達特或巴勒維昔日與以色列修好背叛伊斯蘭主義的作為,為了破壞新政府與異教徒進行的交易,同時搶奪在激進回教勢力的話語權,ISIS-K發動了毀滅性的恐攻。

這種教條主義與修正主義之爭在共黨內部意識形態則是常態,在正統論眼中,以下的行為就是對敵人的妥協與革命的背叛。

ISIS-K,阿富汗,拜登,塔利班,伊斯蘭,世俗化,基本教義,冷戰,美蘇,美軍,喀布爾

▲美軍在阿富汗執行撤離任務。(圖/路透)

德國社會主義民主黨領導人伯恩斯坦,昔日主張以議會路線取代革命在「體制內」改善勞動條件;史達林提出「一國社會主義論」否決托洛斯基的「不斷革命論」,主張讓蘇聯壯大後再進行世界革命;赫魯雪夫在蘇聯擁有核子優勢時不對美國進行攻擊,而是高舉「和平競爭、共存、過渡」口號訪美,在毛澤東眼中就是標準的「蘇修主義」。

這些動盪的路線衝突,不是導致內部分裂,再不然就是造成成員出走另起爐灶。阿富汗內部情勢本來就複雜難解,唯一可以造成團結的因素則是外來入侵共同抗敵,美軍選擇離開後,塔利班顯然無力維持全局,現在又加上ISIS-K的變數,將使得未來的政局發展更加撲朔迷離。

熱門點閱》

► 李建璋/釐清疫苗嚴重不良反應 台灣亟須第四期臨床實驗

► 黃竣民/天價M109A6自走砲 真讓砲兵戰力升天?

► 高明見/台灣缺乏疫苗接種後安全監測機制

► 劉宏恩/高端疫苗注射後死亡的因果關係如何認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張宇韶專欄

張宇韶專欄 張宇韶

政大東亞所碩博士,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行政院陸委會簡任秘書,現任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東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媒體專欄作家,政治評論員。長期關注國際政治、兩岸關係以及國內各項公共政策議題。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