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強/切勿挑戰「戰略模糊」 慎行才可在大國中保命

我們想讓你知道…烏克蘭事件的爆發直接向世人宣告,戰爭絕非遙不可及,擦槍走火隨時可能發生。在當前風聲鶴唳的國際政治環境中,臺灣更應謹言慎行,避免各方誤判導致的不必要衝突。

●陳孟強/自由撰稿人

烏克蘭事件的爆發表明,對於較小較弱一方的政治經濟體而言,主動從國際政治的迷霧中現身,無論如何都是不明智的。美國前參聯會主席穆倫率團訪台,與此前副總統賴清德與美國之間的互動,都是對戰略模糊的嚴峻挑戰,都讓台灣更清晰地暴露在大國競逐的獵場之中。

就在幾天前,外交部長吳釗燮在公開場合表示,戰略模糊或戰略清晰對台灣的象徵意義並不重要,台北見到的是美國「高度致力於台海和平穩定」,因此他認為,華盛頓的表態「一點都不模糊」。這一系列動作與訊號,都表明當局對形勢的誤判已經到了相當危險的境地。

▲吳釗燮認為台美高官間有顯性互動的話,美國對台是否採「戰略模糊」政策,這一點本身就不重要了。(圖/記者湯興漢攝)

戰略模糊是美方刻意營造的煙霧彈 

首先,吳釗燮的發言表明,他對「戰略模糊」這一理念本身的理解就已經出了問題。戰略模糊是美國為保護台灣免受北京襲擊,刻意營造的政策迷霧。這團迷霧給北京留出和平統一的想像空間,也為中共內部各派勢力之間的角力提供了話題。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戰略模糊這一「煙霧彈」,讓台灣用政治地位、屬性上的模糊,換取了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觀諸世界其它戰略緩衝帶中或拉鋸線附近的政治經濟體,台灣不僅沒有在大國對壘的擠壓中進退失措、動輒得咎,反而在經濟、民生、文化、旅遊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甚至某些方面還成為世界標杆。

誠然,對台政策的戰略模糊能否、應否長期存在,主動權並不在台灣一方。美國資深記者、評論員Peter Beinart在《紐約時報》刊載的文章就認為,拜登為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而採取的那些低調、漸進的舉措「會在實際上增加世界大戰的風險」,他的做法是在推翻一個40多年來,一直讓美國、台灣和世界獲益的「外交假象」,即只有「一個中國」,這幫助北京認為和平統一仍然是可能的,從而有了一個不入侵台灣的藉口。

政治誤讀將台灣置於危險境地

在拜登政府的動作下,戰略模糊的迷霧正在逐步消散。這對於美國來說是否有利,還有待更多的討論;但對於台灣而言,當局無論如何應該對此保持足夠警惕,而不是像吳釗燮所言的「這一點都不重要」。

戰略模糊與美方對台政策態度模糊,絕不可劃上等號。戰略模糊是基於清晰判斷下刻意營造的一種狀態,而非政治態度本身。吳釗燮的發言,直接暴露了當局與美國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和政治誤讀,無論背後原因為何,都把台灣置於極為危險的境地。

在此情境下,美台高官之間的顯性互動,就更加顯得毫無必要且極為愚蠢。基於長時間的合作和利益聯結,美台之間的訊號傳遞管道,按道理已經足夠通暢。當局與美國政府之間,理應通過內部交流達成穩定的政治共識,並通過默契配合逐步實現共贏多贏的局面,而不是當空喊話,乃至幼稚衝動地登台亮相,肆意挑戰對岸底線。

▲烏克蘭事件的爆發直接向世人宣告,戰爭絕非遙不可及,擦槍走火隨時可能發生。(圖/路透)

小國在險惡國際局勢中應慎行

烏克蘭事件的爆發直接向世人宣告,戰爭絕非遙不可及,擦槍走火隨時可能發生。在當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台灣更應謹言慎行,避免各方誤判導致的不必要衝突。無數歷史先例證明,在戰爭機器的輾壓下,較小較弱的一方永遠會付出更慘痛的代價。相較於烏克蘭,台灣缺少足夠的腹地縱深可供折衝,面對的又是一個更加強大的軍事力量,其間的風險不可同日而語。政治是妥協的藝術,水至清則無魚,觀之烏克蘭金甌殘破、兵燹離亂的圖景,台灣必須珍惜多年「戰略模糊」政策提供的寬裕政策緩衝空間,而不是刻意在兩大政治軍事體之間搬弄是非,主動引戰。

熱門點閱》

►黃竣民/從喜劇演員領導的悲劇國家反思我方國防事務

►陳志彥/俄烏戰爭的啟示:分散風險減少錯誤投資 勿輕信投資預測

►謝金河/盧布形同崩潰 俄羅斯恐成另一個北朝鮮

►江雅綺/「飆股群組」垃圾訊息濫發 個資法求償保住隱私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