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的人何時出現?」諮商心理師:那個人並不存在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們並不是遲遲沒遇見「對的人」,而是因為,能夠比你更了解你不知道的自己、代替你擁抱自己視而不見的一切、無條件地去愛你所討厭的自己,那樣的人並不存在。

▲諮商心理師指出,唯有放下期待感,才能看清所有關係失敗的原因。(圖/記者李佳蓉攝)

● 邊池盈/韓國知名諮商心理師、CHA醫科大學臨床諮商心理學博士

只有我能擁抱自己

我們總希望能喜歡自己,想要自己看起來光鮮亮麗,可是卻對自己感到不滿意。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期望有人能看到自己真實的那一面,認同我、無條件地愛我,並且為了尋找那個「對的人」而虛度許多光陰。明明連自己都沒辦法正視自己,卻期待有人能代替我接受自己的一切,所以才會不斷重複對朋友、戀人、配偶及家人產生期待,而後又大失所望的過程。我們四處尋找能帶來歸屬感的聚會或團體,只為填補自己的匱乏,確認存在感。由於欲望沒有形體,期待感如無根的浮萍,渴望也因此不見盡頭。

一旦被「渴望」欺騙,就會誤以為它是真的,但只有放下期待感,才能看清楚真相。當你相信外界的人事物比自己更好,或認為身上有著無法解決的缺陷,就不會回過頭來看看自己。

我們並不是遲遲沒遇見「對的人」,而是因為,能夠比你更了解你不知道的自己、代替你擁抱自己視而不見的一切、無條件地去愛你所討厭的自己,那樣的人並不存在。

當你能清楚認知到這點,目光會轉向哪裡?
從外界的其他人,轉向你自己。

是愛,或是自戀?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雖然努力想和他人和平相處,但越是竭盡全力,關係卻越不順遂?有時,可能是因為你不懂得和他人好好相處的方法,也可能是不善於溝通,或所謂的「不懂得看眼色」。有些人誤以為,只要幫助對方、買東西給對方或對他人好,彼此的關係就會變得很親暱。所以,他們先是「不帶私心地」善待對方,後來卻開始計較起自己花費的努力、心意、物質成本,因此感到失落或痛苦。

就這層意義來看,為對方做些什麼,可能是一種為對方著想的行為,但實際上,動機也可能是想依照我的想法去控制對方、得到對方的關心,又或者是想建立自己是個大善人的形象。

兩者應該如何區分呢?假如純粹是為了對方著想,那麼就不該期待結果。無論是物質或心理層面的報答,即使是任何話語或行動,甚至是一個微笑,都不該有期待收回的想法。像是告訴問路的人該怎麼走,這種不帶私心的舉手之勞,即是一種純粹的利他性行為。

相反地,如果我花心思去為對方做什麼、想把事情引導到某個方向,又或者企圖讓對方認為我是個重要的人,這就完全不是替對方著想。這種行為是出自擴大自身存在感的欲求,因此可以說它更接近自戀,而非利他之心。

許多人認為自己是以「愛」之名付出或奉獻,但多半只是錯覺。他們只是為了確認與擴大自身的存在感罷了,當這點無法被接受時,他們就會感到挫敗或心生怨懟。如果是真心珍惜對方、為了對方著想,源自好意的話語和行動本身就應當是圓滿的了,完全沒必要事後算帳、斤斤計較或為此懊悔痛苦。就算對方拒絕或否定自己,也應該要認為「這對他來說是好的」,以笑臉回應。如果無法做到這點,就不要以「愛」進行自我欺騙,大方承認「我是為了解決自己的欲求,感受自身的存在感,所以才去干涉對方」,反而比較好,如此一來,至少不會心生怨懟或痛苦。

如果是真心珍惜對方、為了對方著想,
源自好意的話語和行動本身就應當是圓滿的了,
完全沒有必要事後算帳、斤斤計較或為此懊悔痛苦。

▲邊池盈所著,《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采實文化出版。(圖/采實文化提供)

熱門點閱》

►10指標選出績優股 股息、價差同時入袋

► 胡偉良/逆全球化趨勢成形 該學習理財投資自己

► 防疫保單》周治邦/分攤中重症風險才是防疫險最大目的

► 尤昭文/資產價格活蹦亂跳 資產管理業將面對「動物森友會」式的市場波動

●本文獲出版社授權,摘自「《比起喜歡自己,我有更多討厭自己的日子》」。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