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刑人苦難紀實2】受刑人皮膚病氾濫 初犯、累犯有差別待遇 

我們想讓你知道…每個受刑人都想要學一技之長,但監獄不提供。

▲受刑人在監獄的開銷並非全來自人民納稅錢,有一部分是靠受刑人勞動而來。上圖僅為示意,與本文無關。(示意圖/周宸亘記者攝)

● 蘇位榮、李宇涵/ETtoday副總編輯(資深司法記者)、編輯

「為什麼要用納稅人的錢養犯人?」每當討論監獄經費時,社會總是出現這種聲浪,但事實上,受刑人在監獄的花費,有一部分是靠受刑人勞動而來的,並非全由全民買單,甚至每周工作整整五天,月薪僅兩三百元,無法負擔基本生活開銷的狀況無獨有偶,更不用談出獄後,更生人要如何自食其力。

監獄只讓受刑人做廉價的工作

為什麼要給沒錢的受刑人打工錢?曾入獄服刑12年的更生人阿凱(張登凱)解釋,有些受刑人家境不好,家人埋怨受刑人惹事還要家人寄生活費,家人不願來探監,也不寄生活費,大家只好幫忙讓這些受刑人打工洗衣洗碗,賺取微薄的生活費。

「我從十七歲就進監獄,四進四出,廿八歲因為毒品案第四次進監獄服刑十一年六個月,受刑人在監獄作的工作,沒有競爭力,永遠只是折紙袋、折紙蓮花、作耳塞耳罩。」阿凱說,這些廉價工作,受刑人出獄後根本用不上,可是在獄中,受刑人要從早上九點作到下午四點,監所還規定每個作業工場目標值,每個工場為了要拼第一名,受刑人可是用盡全力折紙袋作耳塞,這麼努力做,每個月薪水卻只有兩、三百多元,出獄後這些工作用不上,家人瞧不起,我曾經折紙袋折到哭。其實,每個受刑人都想要學一技之長,但監獄不提供。

阿凱說,他是重刑犯,深刻體會重刑犯關在監獄,不能出去,沒有收入,沒有未來,又被家人放棄的心情。他認為,要讓受刑人對未來有希望,最重要是改進監所的作業制度,監所必須教導受刑人學習一技之長,銜接社會,提高作業收入,不用靠家人,還可寄錢回家,受刑人抬得起頭來,家人自然會來探監表達關愛。

▲更生人阿凱透露,累犯的受刑人不能外出工作,無法負擔基本的生活開銷,而初犯受刑人則可報名較有意義的工作,顯然監獄對受刑人並無平等待遇。上圖僅為示意,與本文無關。(示意圖/記者徐文彬攝)

監所對初犯、累犯有差別待遇

阿凱再舉初犯和累犯的差別待遇,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他說,初犯受刑人,家人會關心,在監可報雜役(監所主管助理)或服務員工作,甚至可外出工作累犯受刑人,沒有家人探視,就算家人來也只是罵,受刑人不能外出工作,基本生活費不夠,不能存錢。阿凱認為,不管初犯或累犯受刑人,待遇應該一樣,都可讓他們外出工作或是在監學習一技之長,與社會銜接,才能和家人修復關係。

什麼樣的工作適合受刑人,又符合社會競爭力?阿凱說,這要分兩種,一種是在監所內的工作,例如受刑人可學習剪輯影片、程式設計、寫劇本、長照看護、餐飲,另一種是企業派車接受刑人外出到公司或工廠工作,例如堆高機操作、電機產業等等。

他表示,台北監獄曾經辦過新媒體技能訓練班,讓受刑人學習剪輯影片,受刑人可提高收入,出獄後也可以有工作,這個課程在北監很熱門,當時他也有報名,但因他的學歷不夠,未達門檻,被刷下來,這個技訓課程很有意義,可惜只辦一期,沒有持續下去。

監獄醫療環境差 受刑人皮膚病氾濫

除了勞動環境不友善外,監獄的醫療環境也是一大隱憂,更生人陳建良指出,醫生一週才來一次,但受刑人很多,醫生最常開的就是止痛藥,受刑人因為沒有曬到太陽,鈣質流失,牙齒大多不好,我在獄中牙痛,要看牙醫必須打報告,等到主管核准,「我看到牙醫時已經痛了三個月,醫師開的止痛藥超大顆,吞不下去,我的牙齒因為服刑而壞光光。」

還有,監獄流行皮膚病,大多數受刑人都得過疥瘡,因為監獄理髮是用公用剔頭刀,一個理完,剔頭刀不消毒,馬上理下一個,結果疥瘡一個傳一個,很多受刑人不只頭上有疥瘡,身上還有莫名的皮膚病,全身癑瘡血,監所皮膚病泛濫,應該要抑制,改善器具與環境。
 

系列報導》

► 【受刑人苦難紀實1】 每天折紙盒、蓮花 月領不到400元

► 【受刑人苦難紀實3】年近半百讀完大學 昔重刑犯重新起步變電商老闆

► 【受刑人苦難紀實4】四度入獄遭家人放棄 監獄遇貴人翻轉人生

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