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宇/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助理教授
●馬國鳳/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22年9月17日晚間9點41分,台東關山地區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震源深度約7.3公里,近地震震央之池上測站觀測到震度6強,但僅有零星災情,並沒有造成重大災害。然時隔一日,9月18日當天下午2點44分緊接著發生芮氏規模6.8的主震,震撼全台,震源深度7公里,而這次的地震隨即造成花蓮玉里一棟房屋倒塌、數座橋梁受損或倒塌及一人死亡。這兩起規模6以上的地震,喚醒了台灣人對於1999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記憶及對地震破壞力的恐懼。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菲律賓海板塊每年以數公分的速度向歐亞大陸板塊碰撞並蓄積能量,災害型地震將不斷地持續且重複性的在台灣島上發生。居住於台灣的我們,如何與地震共處將是一生中揮之不去的課題。
關山、池上兩震與中央山脈斷層系統的滑動有關聯
關山地震震央位於台東關山、池上區域,地震學家利用地震儀器所記錄的觀測地震波,估算出此地震可能破裂面是沿著縱谷方向或垂直縱谷方向,由於花東地區主要斷層構造皆平行於縱谷方向,因此初步認定主要破裂面為沿縱谷方向的面。此面向西傾斜並往中央山脈下延伸,與斷層面向東傾往太平洋延伸的縱谷斷層系統截然不同,目前學界認為該兩起地震與中央山脈斷層系統的滑動較有關聯,而此斷層系統未標示於中央地質調查所所公告的活動斷層地圖中,為未出露地表之盲斷層系統。由於縱谷斷層系統於1951年時,由花蓮北部至台東池上,一系列地連續發生四起規模7以上之大地震,稱之為「1951縱谷地震序列」,縱谷斷層系統與中央山脈斷層系統之間的連動行為為目前學界所關注的焦點。地震產生之地震波破壞力取決於斷層滑移的深度、破裂延伸的方向及所在地地表土層的鬆軟程度。關山地震發生位置為極淺層,且主震沿縱谷向北方破裂,此明顯的破裂延伸特性類似都普勒效應,在破裂的前端產生振幅非常大的地震波,預期對結構物之破壞性巨大,因此造成震央北部花蓮縣玉里鎮周遭災情。以台灣整體的地震活動,我們聚集國內地質及地震學家,以台灣地震模型的架構,彙整研究成果,每五年發表台灣地震危害潛勢,讓民眾知道其所在的地震風險。
▲經濟部地調所公佈台東強震位於池上斷層地質敏感區範圍內。(圖/經濟部提供)
落實防災教育、補強危老建築為當務之急
地震是台灣無法避免的天然災害,若可以做好事前準備與事後救災的減災整備作為,則可將受災程度降至最低。由於花東地區長期處於地震威脅,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的標準較臺灣其他地區嚴格,讓此次地震災情相對輕微,而未來防災型都市更新及危老建築的補強作為,應該是政府應對地震災害的當務之急。此外,目前媒體上所播送地震發生當下的影片顯示,民眾感覺到地震的第一個反應仍然以立刻向空曠處疏散為主,此動作有相當的可能性導致因地震當下遭掉落物擊中而受傷。因此,落實內政部消防署宣導之「趴下、掩護、穩住」抗震保命三步驟,是為地震發生後感到地震波來襲時之標準動作,這部分則仍須有賴於平時之防災教育與實際演練。除此之外,如何將科學成果,與業務單位有更好的轉譯溝通平台,為重要的推動方向。
▲內政部消防署宣導之「趴下、掩護、穩住」抗震保命三步驟。(圖/消防署)
熱門點閱》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民眾感覺到地震的第一個反應仍然以立刻向空曠處疏散為主,但內政部消防署宣導之「趴下、掩護、穩住」抗震保命三步驟,才是標準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