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老年生活 五個新觀點

▲賴清德親自下廚烹煮年菜 伴獨居弱勢長輩圍爐。(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賴清德親自下廚烹煮年菜,陪伴獨居弱勢長輩圍爐。(圖/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林清汶/ 永然法律基金會顧問

老人家有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有媒體刊登兒子抱怨長輩每年可以領80萬,卻因為生活過於節儉,生活品質不佳,「外套好幾件,只穿同一件,穿破還在縫」、「鞋子除非底磨到沒了,也要繼續穿」、「尿尿都要累積三次才冲水」、「牙刷、毛巾不常換新」等節儉習慣。又由於生活習慣與兒女大不相同,大部分年長者並未與兒女同住或是個人獨居,生活上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安排晚年生活品質,成為重要課題。

筆者提供老人家在觀念上要調整及留意事項,供大家參考指正。

其一,年長者「老」有些屬於心態問題,不要將「老」掛在嘴邊或倚老賣老,那縱使不老就真的變老了,精神上的充實可以帶動活力與體力。

再者,兒女不必要強求或勉強要居住在一起,知名作家龍應台說,「23歲後的小孩只有在春節才是家,其餘都在外面了。」,父母與兒女間保持適當距離,或許更能培養相思、尊重、關懷的情感。

其三,培養健康的身體,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好的儀態,每個人可依不同方式與體力找尋最適合運動,沒有健康,晚景絕對悽涼;所謂「久病無孝子」,更何況大部分子女又可能無法在身邊伺候;而對關愛的人,任何身體上健康完全無法贈與或取代,必須由自己承擔。因此,絕對要從年輕時養成運動習慣,讓運動成為生活一部分。

其四,多元的社交生活圈,朋友間彼此具有功能性與互補性,有時候朋友要我們幫忙,無非認為個人還具有被利用價值,那是好事;年輕時因業務上結交達官顯貴有時或因工作需要而逢迎諂媚,退休了大可不必。透過適當社交生活圈或社團組織,結識理念相近之人,可讓生活無慮而燦爛,營造美好心情。

其五,不要過度節儉,長輩要有智慧規劃自己財務,不浪費也不可過度節儉;善待自己,不要將全部財產淪為遺產,如此兒女只有在長輩死亡時才感念,而長輩生前如未妥善規劃遺產,也可能日後埋下子女間爭訟。

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已經過時,現在的兒女都有自己生活型態,長輩要認清事實,不必過度左右或勉強。而老化是生命自然必經的過程,任何人都無法違逆或停止,只有經常保持快樂與豁達心胸,讓生命在歲月交替中,自然有序穩健的走下去。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