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3年的現在,台海是否發生戰爭再度引起廣泛討論,而且愈來愈熱烈。(圖/路透)
● 朱雲鵬/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
戰爭這個議題曾經在台灣熱門過。例如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的時候,曾有人擔心戰爭將至而離開台灣。後來戰爭沒有來,而且台幣在斷交的6年後,隨著貿易順差快速擴大以及來自美國的壓力,升值了3成,使得當初變賣台幣資產而去換美元的人蒙受損失。
在1994年李登輝執政時代,坊間曾經有一本書《一九九五閏八月》,預測大陸將在1995年攻台,據說出版後3個月內就賣出了15萬本。後來因為李登輝訪美、台灣舉行總統直選等因素,1996年確實曾經發生共軍飛彈演習事件,俗稱台海飛彈危機,但也沒有演變為戰爭。
美中關係改變 「代理人戰爭」日益深化
在2023年的現在,為什麼又開始出現對於台海發生戰爭的討論,而且愈來愈熱烈?會不會像前兩次一樣,只是擔心而已,沒有成為事實?還是,這次不一樣,是真的需要擔心?但分析起來,這次的確有一個重大的不同,值得我們的注意。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改變了。
1979年台美斷交的時刻,是美國聯中抗俄的美中關係蜜月期,當時美國不可能希望台海發生戰爭,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足夠的溝通管道,可以化解可能出現的有關於台灣的爭執。
1995年也一樣。當時當政的柯林頓,無意改變與中國大陸的基本關係,甚至還在任期的後面,同意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讓大陸的經濟融入世界市場。當時美國對中政策的主流思潮是「接觸」,希望促成中國大陸在體制上產生改變,從而和西方更像或至少更友善。
▲ 在民粹政治下,美國的反中意識日益強烈。(圖/路透)
到了今日,情況完全不同。美國民間眼看著許多製造業的工廠倒閉了,工人被迫轉業,接受比較低的薪水,生活水準下降,開始反全球化,連帶也對中國大陸這個世界工廠開始反感。在民粹政治下,政治人物當然跟著反中,後來連知識分子也開始反中。
反中成美國民粹 台灣人要覺醒
美國哈佛大學艾利森教授在其2018年《注定一戰?》一書中說,美國面對中國崛起可能採取四種選擇,一是「調適」,也就是逐漸接受;二是「顛覆破壞」:支持西藏和台灣獨立,進行網路滲透並發布敵意內容,美國軍隊…訓練…分離主義者,試圖造成中國內亂;三是「探判尋求緩和」;四是「重新定義大國關係」。
我們不知道美國最後會做哪一個選擇,不過,從現在的趨勢看來,走第二條路(代理戰爭)的可能性不能被排除,而且好像愈來愈明顯。走第一條路不可能,完全不符合美國當前民粹反中的熱潮;走第三條路和第四條路都不容易,也不完全符合美國當前民意。反中不是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專利,現在已經成為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兩黨共識。
▲美國總統拜登簽署《2023年國防授權法案》。(圖/路透)
美國國會在2022年年底通過了《2023國防授權法》,授權美國國務院可於2023至2027年,透過外國軍事融資計畫,每年提供台灣20億美元「無償軍援」,並要求政府加速處理對台軍售,並制定訓練計畫幫助台灣提升戰力。
新一屆的美國國會,反中的趨勢更加熱烈。聯邦眾議院2023年3月22日通過《台灣保證實施法案》。這個立法草案就是要恢復官方交往。美國也加強對台軍售,包含去年年底宣布將售台包含火山車載布雷系統的軍備,價值1.8億美金。
如果美國要帶頭往對抗的方向衝撞,台灣應該怎麼辦?可以選擇加碼,端出更大更多的刺激;也可以選擇冷靜,尋求美國較理性意見領袖發出聲音,扮演冷卻的角色。台灣人民的覺醒,恐怕是首要的;沒有這個,台灣人民不會有自主性,那其他都不會有。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中時評論網」。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如果美國要帶頭往對抗的方向衝撞,台灣應該怎麼辦?可以選擇加碼,端出更大更多的刺激;也可以選擇冷靜,尋求美國較理性意見領袖發出聲音,扮演冷卻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