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metoo運動的互助與自助

我們想讓你知道…這次metoo運動的引爆,從新聞媒體的反應證實了,這不是個人單一事件,而是普遍社會事件,而且存在了非常久。

▲性騷事件,除了當事人本身經歷經驗,當年說出來之後被對待的反應,殺傷力並不亞於事件本身            。(圖/任林教育基金會提供)

▲性騷事件,除了當事人本身經歷經驗,當年說出來之後被對待的反應,殺傷力並不亞於事件本身 。(圖/任林教育基金會提供)

● 謝欣惠/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從媒體、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一則又一則性騷擾、性侵害的事件被說出,非常多的受害者在知道自己不是孤單唯一的那個,也開始想走出黑洞現身說出當年的事件,連帶的許多的憤怒、羞愧、恐懼、噁心的感受也隨之浮出,不同的是這次多了一些支持和鼓勵的力量加入。但是,除了當事人本身經歷的事件經驗,當年說出來之後被對待的反應,殺傷力並不亞於事件本身,尤其當年若是孩子,周圍的大人便是老師、家長或親近的照顧者,在早期性別意識尚未成熟之前,即使是成人,未必知道怎麼處理,往往基於各種因素而反應出否認、拒絕、忽略、斥責孩子的行為,導致孩子經歷二度傷害。

性騒成普遍社會事件 「這不是你的錯」

許多連帶的創傷,是所有受害者在勇敢站出來時,需要被經驗和被自己、他人支持的。這次metoo運動的引爆,從新聞媒體的反應證實了,這不是個人單一事件,而是普遍社會事件,而且存在了非常久,不管我們是過去當事人、陪伴者、擔心的家人朋友,我們該怎麼回應自己、社會,或者當我們知道身邊就有遇害者,又該怎麼辦?

▲性騷案若感覺到自己狀況因為聽到看到這些訊息受影響,讓自己暫時遠離社交媒體,幫助自己舒緩穩定,回到生活、回到當下。(圖/任林教育基金會提供)
▲性騷案若感覺到自己狀況因為聽到看到這些訊息受影響,讓自己暫時遠離社交媒體,幫助自己舒緩穩定,回到生活、回到當下。(圖/任林教育基金會提供)

以下針對不同對象,分享一些原則方向,幫助我們可以安住、穩定自己與他人:


1. 因看見新聞媒體而觸發自己經驗
有些人開始莫名恐懼、害怕、緊張,甚至無緣無故落淚,自我覺察高的人可能已經知道跟過去的事件有關,你可以為自己做的是:

A. 找到安全不被打擾的環境
B. 用雙手安撫自己的身心,雙手交叉如擁抱自己,讓手掌心的溫度接觸自己的身體,可能是手臂、胸口、腹部、大腿、小腿等,讓整個身心都跟現在的自己接觸。
C. 跟自己說:你現在很安全、我們很安全(這裡是OO地方、很安全)
D. 允許情緒感受浮現,緊張、害怕、傷心、生氣都是正常的反應,雙手拍拍自己,給予自己最大的陪伴。
E. 若情緒張力太高,擔心會影響工作、人際互動、生活,可尋求諮商的協助。若影響到睡眠、食慾,可尋求身心診所的協助,先幫助自己安定,在看看是否需要諮商協助處理。
F. 找到信任的人,若非專業人員,請告知對方,你需要的是擁抱、傾聽,非評論或建議,當然若你想要採取一些行動,有人討論是很好的。

2. 曾經或現在是家長、照顧者

過去曾經聽到孩子說類似事件,但無法有正確的回應,這是很多家長的內疚自責,這次事件的引動,很可能牽動家長內在的內疚自責,很重要的是承認、接納自己曾經有的反應,原諒過去不懂應對的自己,所有家長都曾經是孩子,沒有人天生就會應對這些事件,所以原諒過去的自己才不會陷入

自責,而忽略自己是有能力可以陪伴孩子的。若你準備好也願意,可以跟孩子道歉,為當年的拒絕、斥責或否認、無作為道歉,並且告訴孩子「那不是你的錯」,對很多孩子來說,即使他現在已經是大人,這句「這不是你的錯」再遲都重要。

現在家裡有小孩的家長們,有人內心可能會有許多的擔心、懷疑,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受到什麼事而沒告訴我,甚至有些家長會開始害怕讓孩子出門。家長需要先接納、尊重自己的擔心害怕,先安頓好自己,讓擔心害怕轉為好奇、關心與教導,孩子才不會承接大人的擔心害怕又不知其所以然,網路上現在有很多相關知識,包括如何關心孩子、怎麼問、怎麼教導,家長可以在安頓好心情後再學習,以免越想越害怕、越看越焦慮。

3. 身為家人、朋友
你身邊可能有親近的家人朋友,因這次運動而告訴你相似的事件,你可以做的是:

A. 尊重自己,問問自己願不願意、能不能聽,做能做的,承認不能做的
B. 若願意傾聽陪伴,你只需要靜靜的聽他說完,眼神溫柔的關注,這份安定自然有支持的力量
C. 此刻,引導他擁抱自己,如果你想擁抱他,一定要問過對方,即使只是拍拍肩膀和手
D. 給他溫水、陪著他安靜,告訴他:他很安全,你不會傷害他
E. 詢問他有沒有想為自己做什麼?需要你什麼幫忙?若你聽了有一些想法和資源,務必詢問他願不願意聽聽看,得到他的同意,你再表達也不遲
F. 若你願意,請讓他知道你不會笑他,也讓他知道「這不是他的錯」
G. 若你發現你自己好像承受不了,彷彿這件事情像發生在你身上,這是很好的警訊,可告訴對方自己聽了一樣害怕,無法聽下去,但是願意陪伴他尋求其他資源

4. 網路上的回應

網路上有許多人看見後,會想留言鼓勵、支持,當然也有許多人質疑、憤怒,有些人對相對人和受害人都有各自的同理或者質疑,各種言論都有,如果自己因為這些言論被勾動,務必先關注自己怎麼了?覺察自己想要做什麼?何以如此?希望得到什麼?透過這樣的自我對話,比較能幫助自己駕馭自己的感受和回應的方向,而不受言論牽動。

有些人在這樣的過程中,有可能也會觸發一些恐懼、緊繃、生氣的狀況,然而不一定跟此事件有相關,這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因此,若感覺到自己狀況因為聽到看到這些訊息受影響,讓自己暫時遠離社交媒體,幫助自己舒緩穩定,回到生活、回到當下。

● 本文獲「任林教育基金會」授權刊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