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腦變形蟲致死率達97% 野外戲水避免讓鼻子接觸水源

我們想讓你知道…在臨床症狀方面,由食腦蟲引起的腦膜炎與其他細菌引起的腦膜炎極難區分,因此有必要告知醫生自己是否有在野外戲水的暴露史。

● 李建璋/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

食腦蟲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是用來嚇唬小朋友的,然而在台灣卻是真實存在的威脅。

日前,新北市一名年輕女性,在親水設施戲水之後,產生發燒、頭痛、噁心嘔吐、意識模糊、抽筋等症狀,1週後後死亡。檢體結果證實為俗稱為食腦蟲的福氏內格理(Naegleria fowleri)阿米巴原蟲。

食腦變形蟲致死率更甚伊波拉病毒

食腦蟲可能是當今世上致死率最高的微生物。就連電影中令人聞風色變的伊波拉病毒,其致死率也僅有50%。然而,食腦蟲的致死率卻高達97%。根據美國的文獻記載,157名感染者中,竟有153人不幸喪命。更令人擔憂的是,免疫系統功能正常的年輕人也無法倖免於此。我至今仍記得,當年醫學系三年級的寄生蟲課程教授闡述這個可怕的病原時,我不禁感到一陣寒意。食腦蟲通常透過在野外的溪流游泳、自然溫泉中嬉戲,或是經由鼻腔進入人體而感染。在那些年的暑假中,我曾多次在宜蘭的野溪游泳,然而我卻未意識到,竟可能與死亡為伍。

▲ 食腦蟲致死率高達97%。根據美國的文獻記載,157名感染者中,竟有153人不幸喪命。(圖/翻攝自美國CDC官網)

接觸受汙染野外水源才可能感染食腦蟲

食腦蟲偏好生活在溫暖的水域,通常需要水溫在25°C以上,而在46°C的水溫下,食腦蟲的生長速度最快。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食腦蟲在全球的分布與發生率呈上升趨勢。甚至在北方國家,如南韓,去年也發生了食腦蟲相關的案例。在室內的游泳池規定要使用氯氣消毒,這使得食腦蟲無法存活。因此,大眾無需過於恐慌。只有在罕見的情況下,如使用野外水源或受到嚴重汙染的水源時,才有可能導致食腦蟲感染。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與其他腦膜炎難區分 政府可考慮引進米替福斯

一旦感染,食腦蟲的潛伏期相當短,僅約一星期左右,迅速就醫至關重要。在臨床症狀方面,由食腦蟲引起的腦膜炎與其他細菌引起的腦膜炎極難區分,因此有必要告知醫生自己是否有在野外戲水的暴露史。儘管食腦蟲的致死率極高,但目前僅有四名倖存者的文獻記載,他們提供了寶貴的治療經驗。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經驗是,提早使用特殊的抗菌藥物米替福新(miltefosine,商業名稱Impavido)。最初,這種藥物是用於研究對抗乳癌的,然而後來發現它對於治療熱帶疾病利什曼原蟲也非常有效。該藥物於2016年獲得了美國FDA的批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藥物屬於孤兒藥物,初步的搜尋似乎顯示台灣尚未引進此藥。如果台灣已經出現了相關的感染案例,政府可以考慮制定專案,進口並儲備這種藥物。

野外戲水用鼻夾 避免讓鼻子接觸水源

▲ 食腦蟲偏好生活在溫暖的水域,如使用野外水源或受到嚴重汙染的水源時,才有可能導致食腦蟲感染。(圖/ETtoday資料照) 

在今夏計劃進行戶外戲水的民眾,我想提醒大家一些重要事項。人類的鼻子是用來呼吸空氣的,不像大象是用來吸水的。如果您計劃去野溪戲水或是露天溫泉,我建議您最好使用鼻夾,或是盡量避免讓鼻子直接接觸水源。這樣可以避免接觸到致命微生物。此外,近期台灣游泳池發生了相關案例,我認為有必要進行全面的抽樣檢查,以確保水質的安全。這樣才能讓大家在享受游泳的樂趣時感到更加安心。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李建璋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李建璋醫師

李建璋醫師 李建璋醫師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教授/智慧醫療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