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殺不是完全沒前兆,憂鬱症病史,反覆自殺病史的還是居多,如果他們有年幼子女,肯定是被自殺的高危險群,但是我們並沒有一個系統性的制度,把這群高被自殺危險的年幼子女系統性評估、給予養育資源,甚至提早安置。
2024-07-12
寶林茶室食安事件疫調結果顯示只有在「寶林餐廳」、「特定的日期」、「食用粿仔條」三個條件交集才發生中毒事件,表示最有可能是粿仔條在餐廳這個環節產生的污染,但是裸仔條的毒素檢驗卻是陰性,帶出了更多的疑問。
2024-04-02
日前,新北市一名年輕女性,在親水設施戲水之後,產生發燒、頭痛、噁心嘔吐、意識模糊、抽筋等症狀,1週後後死亡。檢體結果證實為俗稱為食腦蟲的福氏內格理(Naegleria fowleri)阿米巴原蟲。
2023-08-11
醫療場所的暴力攻擊事件,通常都來自於病患不耐久候、醫療結果不盡人意,護理師因病情需要約束病患,醫師拒絕不合病情的治療或住院,或是不願配合開立診斷書申請保險,導致病人和家屬心生不滿,暴力相向。
2023-05-15
一位來淡江大學華語班留學的澳洲籍學生因為滅鼠藥中毒引發出血性休克與多重器官衰竭,引發了台、澳兩地民眾的關注。究竟老鼠藥成分是什麼,難道誤食一口,就會萬劫不復,引發大出血休克?想必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而且也讓台灣小吃美名蒙上陰影。
2023-05-03
Omicron疫情趨緩,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5月以來,從南歐、西歐開始,猴痘開始蔓延擴散,有形成一波新疫情的態勢。不過大家可以保持樂觀地保持謹慎態度,因為猴痘應該不至於演變成下一波新冠病毒,不過我們仍然要提早準備,才不會爬出平底鍋掉入火坑。
2022-06-27
確診人數逐日下降是好消息,但是確診後的2至12週可能產生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預期會陸續傳出相關的案例,要小心以對。成年人病患全都有心臟症狀,約有一半的患者須進加護病房,整體死亡率高達10%,較兒童的1~3%死亡率高出很多。民眾在COVID過後,若突發高燒,就要就醫檢查。
2022-06-21
一位老人因為跌倒髖關節骨折,需要緊急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的PCR結果意外發現COVID陽性,另一位老人意識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的時候,也意外發現COVID陽性,還有一位老人,長年洗腎,突然發作呼吸喘,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的時候,也發現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越來越頻繁,這些都是意外和巧合嗎?主診斷是髖關節骨折、中風、水份過多? 還是COVID ?
2022-05-25
大家在談論確診的統計黑數,死亡人數也存在著類似困難判斷的情況,現在死亡人數的判定主診斷是COVID才歸為COVID,但在老人的部分,非典才是典型,統計死亡人數的時候要把上述的因素考慮進去才能夠完整的反應COVID的死亡人數。
2022-05-25
馬基維利曾說:「疾病在一開始的時候,診斷非常困難,但是治療很容易,到了後期,診斷很容易,治療卻很困難」,這句話恰巧可以描述當前這群高風險老人罹病以後的情形。對7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沒有打疫苗的兒童,Omicron 是敵不是友,要壓低整體死亡率,須早期診斷,早期投藥。
2022-05-23
病毒其實會有種族性,香港兒童住院死亡率達0.35%,香港報告和台灣現象吻合,香港Omicron住院小孩,高達13%有嚴重神經學反應,一個月死了4個兒童,其中有2個也是猛爆型腦炎。台灣兒童Omicron住院潮還沒產生,短期卻發生兩起Omicron猛爆腦炎致死案例,相當不尋常,此直覺告訴我們真的要小心了!
2022-05-17
目前快篩陽必須再重複PCR陽性才能給藥,引發了激烈的討論。贊成論點是快篩陽有5到12 %的假陽性,因為Paxlovid和100多種藥物有交互作用,若是假陽性給藥之後引發不必要的併發症,可能得不償失。
2022-05-14
快篩陽可不可以視為確診呢?機械式的反應是不行,因為快篩正確性不如PCR。但如果從流行病學角度來看,當人群中COVID密度高,快篩陽的小錯誤,就可以忽略不計,快篩陽可視為確診。然而,目前使用的所有快篩正確性是否有這麼高正確性,令人高度憂慮。
2022-05-11
唾液快篩和唾液PCR,誰是老鼠,誰是老虎,不能分不清楚,唾液PCR檢驗,準確、安全、又可以自我操作,目前台灣只有機場在使用,應該要更積極的推廣,大家現在興奮,剛開放通過的唾液抗原快篩,相反的,準確度不很OK,須保守以對。
2022-05-05
目前在網路上查到的衛福部資訊,會告知台灣買得到的這些快篩試劑,準確率高達90%以上,但是,如果你查閱醫學頂級期刊文獻,看到的結果又是另外的風景,在靈敏度部分普遍會下降10%以上,是不是廠商送給食藥署的資料誇大正確性呢?到底誰是對的呢?
2022-05-04
疫苗試驗二期成功,三期有可能失敗的理由,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免疫系統非常精密與複雜,利用現在所有的免疫測量技術無法精準量測疫苗在真實世界的保護力,目前高端的數據我們有好的理由相信它會產生一定的保護力,但是在科學的世界,只有資料是皇帝,科學家都是臣子,揣測皇帝的懿旨傳命令,就要隨時冒著矯詔罪的風險,我還是選擇服膺資料皇帝,一分資料,做一分結論。
2021-08-04
疫苗混搭已經是現在街頭巷尾最熱門的話題。的確科學家已經在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看到,腺病毒疫苗(AZ)和 mRNA疫苗(輝瑞、莫德納),兩種不同原理的疫苗混打可以增強免疫反應,有互補效果。但是,如果是輝瑞和莫德納混打,兩者幾乎是相同的疫苗,只是牌子不同,就沒有加乘互補效果,反而可能免疫反應引發不必要的副作用,AZ+mRNA就可以形成生化人了。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