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土層鬆軟 高風險地帶不該給予更多容積

我們想讓你知道…風險管理要從都市計畫著手,不該開發的不要開發,風險越高的地方就不該給予更多容積,引入更多居住人口。

● 王价巨/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7日晚間,台北大直民宅沉陷,危機事件果然會激發風險意識。

最近的天坑、損鄰事件感覺特別多。這幾年,我很常在學校和企業教大家怎麼做簡單的建物安全檢查。尤其在學校,至少讓老師們知道校舍巡檢該看哪些、哪些該留意。然而,地底下看不見的地方往往比看得見的地方更複雜也更麻煩。但是,這些狀況通常會有一段時間變化,會有徵兆,可能來自於裂縫、聲音,甚至身體感知。災害警示的第一線通常是人的內建機制,第二才是經驗學習。聽得懂、看得懂大地或是建物提供的訊息很重要,但是先決條件都是要有風險敏感度,要有面對的勇氣。

建築物很重,台北市又是軟弱的黏土層,一旦地震又會有盆地效應,規劃設計到施工都要更嚴謹。越來越大的量體、深開挖,甚至是自然環境周邊,都會有更高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風險管理要從都市計畫著手,不該開發的不要開發,風險越高的地方就不該給予更多容積,引入更多居住人口。通盤檢討要把新發現的災害潛勢納入考量,至於山坡地還訴求要放寬高度和容積,真的別鬧了。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Jieh-Jiuh Wang」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