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擊的巨人》第一到四季。(圖/myvideo提供)
● 作者/黛絲影視手札 My Love Letter to the Fantasy World
對《進擊的巨人》完結感想:終末、自由、生命、理解。
1. 終末
十年。我最愛的動畫作品正式完結了。
回想起來,我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如此熱愛《進擊的巨人》。諫山創老師的敍事很有趣——他的故事有完整的世界觀、工整對稱的伏筆、個性立體的人物,節奏卻很慢。對,雖然從第一季第一集開始就充滿連番激昂畫面,我還是覺得,他說故事很慢。頭三季大部分時間,他不斷拋出不同的謎團,一條問題尚未有解答就又衍生出新的疑問,是故惹人心生煩悶——究竟甚麼時候我才會得到答案?其實我會不會得到答案?他之後還能不能記得自己埋下過的伏線?
後來我開始明白,《巨人》的故事進展固然慢,卻是「慢火細燉(Slow burn)」的慢。一切的疑惑與不安,熬到最後,全都煙消雲散,並最終化成作者一道道沁人心脾的細語傾訴。第三季尾段是一個轉捩點,其時我開始感受到這個故事的獨特魅力,而不再把它當成一部單純的熱血少年戰鬥動漫;踏入第四季,更是直戳我心中柔軟而脆弱的角落,縱使當時作為動畫黨的我還未知曉故事最終如何收尾,某一刻我的心臟卻兀自發出共鳴:啊,是它,是它了,這會成為我最愛的作品。
▲ 第三季尾段是一個轉捩點,讓人開始感受到這個故事的獨特魅力,而不再把它當成一部單純的熱血少年戰鬥動漫。(圖/myvideo提供)
2. 自由
艾連發動地鳴背後的心理,有兩個方向,一是他在窺視到「未來的記憶」後,幾經掙扎,發現未來「無可改變」,因此決定跟隨道路的指引,走向一個他能接受的終局;二是他從小時候開始,內心就一直憧憬牆外無人的景色,而現實中的世界卻讓他失望透頂。
艾連自由嗎?世界上真的有人自由嗎?這得分成思想上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和行動上的自由(Freedom)兩方面去看。
先說自由意志(Free will)。
在有「更高存在(神秘脊椎生物)」的格局下,故事似乎籠罩「宿命論」或「決定論」的影子,談論「自由意志」乍聽之下甚至顯得可笑。單憑論證終究無法證明人類有「自由意志」,可是反過來說,單憑論證亦永遠無法證明人類沒有「自由意志」……到頭來有沒有自由意志,還是唯心的確信。
所以我也相信,自由意志是存在的。
艾連擁有「未來」的資訊,認為自己沒有選擇的自由,在我看來卻不然。
▲ 艾連擁有「未來」的資訊,認為自己沒有選擇的自由。(圖/myVideo提供)
深山小屋中逃離戰火私奔的艾連和米卡莎,象徵的是艾連最後小小一片搖擺不定的念想。道路中,艾連對米卡莎說道:「剩下四年餘生,不如靜靜度過,去沒有人的地方,兩個人一起生活……對我這樣說的不就是妳嗎?」在這個假想情境中,提出建議的是米卡莎,而不是艾連……艾連處於被動狀態,我認為正是因為他從某個時點開始,已然放棄尋找另一條「更好的路」,因此連「由我主動提出私奔」這一個念頭也未曾劃過腦海。
而根據我們對米卡莎的了解,如果艾連開口,不也有很確實的機率會走到「深山隱居」這一發展嗎?未來不是「無法改變」,而是艾連最終選擇了「放棄嘗試改變」。他在「發動地鳴」、「深山隱居」、「傳承王室血脈牽制牆外諸國」——種種他能預想到的未來之中,選擇了當中他最能接受的一個,而放棄了尋找超出他預想的、新的道路。
那也是屬於他的抉擇。
然後是行動上的自由(Freedom)。
同樣,我認為人類是可以獲取自由的。但那決非教科書式、只有單一定義的「絕對自由」。
自由是什麼呢?做想做的事。決定做不想做但應該要做的事。我以我的意志行事。但是如果地球上每一個人都這樣做,最終會陷入悖論式的自相矛盾,因為在某人行使自由權利的同時,就必定會有某人的自由權利受到影響。簡單如今天「我」想把風鈴掛在窗台,便侵犯了「你」想安靜睡覺的自由;極端如「我」想要捅「你」一刀,亦勢必侵犯了「你」想要活下去的自由。
▲ 艾連內心深處渴望剷平大地、獲取絕對自由的那股原初欲望。(圖/木棉花提供)
在意識到這一點的瞬間,便也意識到——世間沒有絕對(理想)的自由。我們都只是在相對的自由中,奮力掙扎、生存、生活。自由(自我)的實踐必須在愛、憐憫、關懷他人的前提下,否則「我」的自由帶來的,只會是「你」的噩夢,就像是艾連內心深處渴望剷平大地、獲取絕對自由的那股原初欲望一樣。或許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有「多少」自由,而是人類選擇如何去行使手上擁有的自由。
虐殺八成人類,去令巨人之力消失、去令帕拉迪島和同伴們得以暫享安寧、去達到一個自己內心能勉強接受的終局,從起始到終結一直看著艾連一步步走來的我——如同阿爾敏一樣——能理解那份罪過,卻大概永遠不能贊同。
回到最初的問題:艾連自由嗎?
是的,他是自由的。應該說我相信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還有我們本身,生來就擁有自由意志。然後,有些人掙扎著在相對的自由中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有些人執著於追求接近絕對的自由,也有些人寧願踐踏他人的自由也要為自己謀取更多自由。
這是無法擁有絕對自由的我們,必須持續面對的課題。
▲ 有些人掙扎著在相對的自由中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有些人執著於追求接近絕對的自由,也有些人寧願踐踏他人的自由也要為自己謀取更多自由。(圖/myVideo提供)
3. 生命
「為甚麼一定要戰勝(恐懼)呢?反正『活著』就意味著總有一天會死不是嗎?說不定明白了注定要死在此刻,人類反而會鬆一口氣。終於能結束不知意義何在、遭受繁衍本能擺佈的生活。」
「那天黃昏,我們三個人以山丘上的大樹為終點賽跑。提議要賽跑的艾連一說完就衝了出去,米卡莎故意落在後頭,我果然又是最後一名。但是,那天的風非常暖和,只是奔跑著就覺得很舒服。看著枯葉漫天飛舞,那一刻不知為何我突然覺得……說不定我是為了在這裡跟他們一起賽跑,才出生在這個世界上。」
吉克和阿爾敏的對話,充滿探討生命「意義」的意味,也是虛無主義(Nihilism)和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一次簡化對壘。
一方認為「人類從出生開始,一直受生物本能支配,以繁衍的方式來應對面對死亡的恐懼,最終卻依然必有一死,歸於虛無」——既然如此,何苦要執著於活著?何不從一開始就不要出生?
一方認為「是啊,我每天都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之中,但即使如此,那一天黃昏賽跑的記憶,還是讓我有一瞬間由衷覺得:『活著真好』」——所以縱使世界、人生表面看似虛無,也還是有活下去的價值。
「你終於注意到了嗎。明明總是近在咫尺,但我們卻總是顧著眺望遠方。」
阿爾敏對艾連說的話也是同樣的脈絡。
▲ 明明總是近在咫尺,但我們卻總是顧著眺望遠方。(圖/@anime_shingeki)
賽跑那天飄落的葉片。他拋給他、又讓他拋回來的棒球。海邊嬉鬧時捧起的貝殼。所有這些既微不足道、對某人而言卻又重如泰山的回憶。
「為什麼總是覺得必須擁有絕對的自由、可以用言語清晰表達的更高意義,人生才有存在的價值、才值得奮鬥呢?明明更重要的東西,一直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為什麼不和我們一起繼續掙扎、尋找另一個方案呢……」是我認為阿爾敏最後想要傳達給艾連的話語。
我不願意用俗套的一句「『愛』是生命唯一的解答」來概括這段論述,然而思來想去,確實覺得這就是最貼切的總結,尤其結合我們面對的「自由困局(自由的實踐理應包含對他人的關愛)」來看,又更是如此。與他人建立聯繫,去愛和被愛,去享受生命——就像是那個黃昏,緊緊跟在兩位摰友身後暢快奔跑的金髮少年一樣。
不要只顧著眺望遠方。
▲與他人建立聯繫,去愛和被愛,去享受生命。(圖/遊戲廠商)
4. 理解
不放棄嘗試與他人建立聯繫,衍生出來的,就是「互相理解」。不同人之間的互相理解、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互相理解……在這個殘酷的世界上,生而為人,所能釋出的最大溫柔是「我願意嘗試去理解你」、「我願意放棄我部分的自由,去確保你的自由」、「我願意去愛你,和讓你去愛我」,不論那是親族之愛、朋友同伴之愛、愛情眷戀之愛,還是對陌生人感同身受、設身處地之愛。
有時候,某些作品會隨著時代變遷、社會進步而變得不合時宜,而我總認為,無論身處哪個時代都好,《巨人》會永遠適用於當刻現世。《巨人》刻劃的東西有很多,它探討戰爭、民族、國家、自由,譜寫親情、友情、愛情、同袍之情,而我總認為當中最重要的主軸,始終是「生命的意義」和由此而生的「互相理解的勇氣」。
「這場紛爭的確看不到盡頭。我們體會過的地獄,肯定已經輪迴過一次又一次。」
▲ 戰爭、和平迴環往復,沒有辦法一勞永逸地解決現世所有問題。(圖/myvideo提供)
故事的結尾,帕拉迪島和眾人大概就如艾連所預見般,得享一段時間的安全。然後時日過去,又會再有戰爭,再有和平,再有戰爭,迴環往復。沒有辦法一勞永逸地解決現世所有問題。有人類的地方便會有紛爭、裂痕。就像是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時一樣,一直鑽牛角尖下去,又會再次陷入虛無的結論。可是——
「答案就是像這樣又自己往地獄前進吧。誰叫我們調查兵團都是些愛做夢又不懂死心的傢伙呢。」
「即使今天辦不到,總有一天或許……」
不是為了打造完美的世界。世界本不完美,亦沒可能變得完美。是為了走向比現在好一點點的世界。歷史或許注定不斷輪迴,但不能放棄去思考,不能放棄嘗試去理解、去溝通,去讓這個大多數時候都殘酷又可怕的世界——哪怕只是些許也好——浸染上多一分善意。
5. 殘酷又美好的世界
諫山創老師描繪的結尾(遙遠未來戰爭再起),看似晦暗絕望,但連結整個故事一直不斷強調的主題(生命的意義、理解的力量)去看,我卻覺得實際上是充滿正面的希望意味。
感謝諫山創老師。感謝你的溫柔。感謝你不吝於將那份溫柔與我們分享。
我始終相信,世界雖然殘酷,卻也美好。
「いってらっしゃい、エレン。」
希望你這次,能隨心所欲翱翔。
▲ 諫山創老師描繪的結尾看似晦暗絕望,但從連結整個故事一直不斷強調的主題去看,卻覺得實際上是充滿正面的希望意味。(圖/翻攝自推特/情熱大陸)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黛絲影視手札 My Love Letter to the Fantasy World」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諫山創老師描繪的結尾,看似晦暗絕望,但連結整個故事一直不斷強調的主題(生命的意義、理解的力量)去看,我卻覺得實際上是充滿正面的希望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