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輪拜習會即將登場。(圖/路透)
● 楊震/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美關係是當今全球最複雜,也是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因此,中美之間的每一次互動都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0日宣佈:應美國總統拜登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1月14日至17日赴美國三藩市舉行中美元首會晤,同時應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世界最關心的問題是中美元首會晤將會談什麼?能夠談成什麼?
自從美國特朗普政府拋出「大國競爭」理念以來,中美兩國關係中競爭的一面凸顯,並大有陷入殘酷纏鬥狀態之勢。然而,中美之間畢竟還有很多利益的共同點,且兩國都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國際體系中都擔負大國責任,在日益嚴峻的全球治理形勢面前,需要進行某種程度的溝通與合作。
▲俄羅斯總統普丁於一帶一路峰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說。(圖/記者任以芳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對於美國來說,對此次元首的會晤顯得更加期待一些。首先是地緣政治形勢迫使美國總統拜登不得不尋求與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會晤。自巴以新一輪衝突以來,美國的地緣政治形勢一下子變得難以想像的糟糕:以色列的慘重損失不僅意味著美國必須抽調原本用於援助烏克蘭的大量資源進行「東牆補西牆」,而且意味著建立在以色列佔據軍事優勢基礎上的中東軍事平衡被打破,伊朗和土耳其以及俄羅斯都在躍躍欲試,沙特終止與以色列的關係正常化談判並轉而與伊朗進行談判,美國的中東政策遭受重大挫折。不僅如此,在俄烏衝突中,俄軍已經越來越佔據優勢,這種態勢對於幾乎全部依賴西方援助的烏軍來說是雪上加霜。全球地緣政治熱點三大地區中有兩個對美國極端不利。如果另一個熱點地區朝鮮半島再出現對美國不利的事件,那麼拜登政府真是捉襟見肘。鑒於中國在朝鮮半島傳統和現實的影響力,美國期待與中國進行元首會晤。
▲ 在加薩的以色列士兵。(圖/路透)
其次是經濟與科技問題。中美間的貿易戰是美國挑起的,對中國的科技封鎖也是美國挑起的。現如今看來好像效果並不明顯。有兩件事情很大程度宣告了美國的挫敗:第一件事情是中國的外貿形勢——俄羅斯電視臺網站11月7日報導,今年1至10月,俄羅斯與中國的貿易額同比增長逾25%,首次達到1965億美元。據俄聯邦海關署預測,今年全年的俄中貿易額可能大幅超過兩國原計劃在2024年達到的2000億美元水準。俄中貿易額在短短數年內實現了翻番。這其實很大程度宣告了美國貿易戰的失敗。第二件事情就是在科技領域,美國舉全國之力也未能壓服華為,反而使後者如同鳳凰涅槃一般,不僅開發出了5G手機Mate60 pro,還有在電動汽車領域一顯身手的勢頭,並有可能拔得人工智慧駕駛頭籌的可能。再這樣下去美國可能會丟失中國市場,這對於拜登政府及其繼任者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美國政府也許認識到一個歷史規律——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針對全球第一工業大國中國的遏制政策幾乎全部以失敗告終,且始作俑者要承受無法承擔的反噬。
▲ 如何防止核子武器擴散,成為世界主要議題。(圖/路透社)
最後是安全問題。在當今的國際體系中,安全問題所占比例越來越大。繼退出《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後,2023年11月7日,俄羅斯宣佈正式退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從此不再接受該條約對常規武裝力量的規模約束。美俄兩個洲際型大國距離全面軍事對抗又近了一步。美國無法承擔在安全領域與俄羅斯全面對抗的同時再對抗中國的成本。為了防止在挑釁中國的行動中發生擦槍走火的事件,美國迫切需要與中國最高領導人進行會談。
而對於中國來說,與美國進行首腦會晤也有其深思熟慮的考量。首先是元首會晤能夠傳遞一個明確無誤的信號,就是美國先前對華不友好的政策已經破產。無論是貿易戰,還是「小院高牆」,都是美國發起的。拜登政府執政以來,儘管一再聲稱美國「不與中國打冷戰」,但卻視中國為「最嚴峻」的威脅。為了打壓中國,拜登政府不遺餘力地在政治上拉幫結派,要「重振」針對中國的「有共同價值觀的聯盟」,在經濟上以「去風險」為名「去中國化」,在軍事上打造壓制中國的「印太圍堵圈」。顯然,這套「全方位」的戰略是在冷戰思維指導下制定的,其目的就是要將中國帶入其預設的冷戰戰略框架中。這也是西方輿論鼓噪中美「新冷戰」的根本原因所在。現如今,中國國家元首應美國國家元首之邀進行會談,本身就說明美國上述政策已經無以為繼。
▲王毅白宮見拜登,強調「推動中美關係止跌啟穩」。(圖/翻攝Adrienne Watson)
其次是中國對於全球治理問題採取了積極負責的態度。在當今國際體系格局中,隨著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公共衛生問題日益突出等非傳統安全威脅逐漸增加,對全球治理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然而全球治理不僅需要各國有治理的決心和意志,更需要各國的實際行動,以及協調各國行動的機制。而美國越來越明顯的單邊主義外交傾向明顯與上述要求相悖。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也是全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在此背景下接受美方邀請進行元首會晤也是情理之中。
最後是希望借助元首會晤緩解「逆全球化」進程。發軔於大航海時代的經濟全球化一直延續至今,不僅促進了物資和思想的交流,也使整個人類社會的面貌和運行法則發揮了根本性改變。中國以其高效的政府、靈活的經濟體制和數量驚人的高素質工業人口成為全球化的受益者,自然不希望美國的「逆全球化」進程繼續進行下去——這是反歷史潮流的舉動,也違背了中美雙方的利益。因此希望通過元首會晤傳達上述信號。
那麼,中美之間的上述議題通過元首會晤能夠達成共識和協定嗎?從中國的角度來講,誠意滿滿,只要美國能夠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則處理上述問題,那麼取得進展的可能性很大。然而,當前美國正處於大選前夕,很多問題都不可以常理推測,因此即便兩國元首達成協議,美國後續採取對雙邊關係穩定不利的行動的概率依然不小,因為這不僅是美國的思維慣性,更是由反對黨和執政黨進行無限制鬥爭的政治格局所決定的。而這恰恰是美國外交政策缺乏理性和連貫性的根源。
無論如何,習近平主席和拜登總統的三藩市會晤終究是一件好事,雙方達成並且實施一些具體協議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畢竟拜登謀求連任需要外交領域有所作為,這也是此次元首會晤的希望所在——畢竟,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人類總是生活在希望之中。(作者系)
● 本文作者楊震,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上海政法學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