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美國開始面對鉅額國債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過去在國家赤字不斷增加時,民主黨避免激烈衝突的方式都是同意減稅,共和黨則是接受增加支出。如今環境已經改變,兩邊若要避免破局,都得拿出新的籌碼。

▲ 拜登總統於2021年3月11日簽署1兆9000億元《美國救援法案》。(圖/美聯社)

● David Stinson(孫維德)/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
● 劉維人/譯者

1.9兆美元的《美國救援方案法》(American Rescue Plan)與3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都使美國順利從疫情後能迅速反彈,避開了其他國家央行升息所面臨的悲劇,但未來財政挑戰仍不小。

美國民主黨目前的堅硬立場,很可能跟國債問題有關。共和黨在幾位激進成員的推動下,威脅只要不削減下一期的支出,就要關閉政府。這種談判在低利率時代曾多次低空飛過,這次卻不幸破局,眾議院10月通過動議罷免了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創下眾議院議長首次被罷免的紀錄。

雖然這場爭議後來演變為黨派之爭,但根據憲法,能選上眾議院議長的人至少當時都掌握了整個議院的多數支持。根據過去傳統,議院中的少數黨通常不會干涉多數黨的事務,但民主黨這次卻跟少數幾位共和黨極端成員聯合,使其陷入內部分裂。在眾議院激辯新議長人選與未來方向之後,歷經了15輪漫長投票,議長寶座才終於底定。但如今議長已被罷免,2024年的最終預算也尚未通過,後續的談判很可能變數更多。

▲ 10月底甫上任的美國眾議院新議長強生。(圖/路透)

共和黨溫和派似乎真的對黨內新興的「自由黨團」(Freedom Caucus)相當不滿,嚴重到有人願意倒戈跟民主黨合作。如今選出的新議長麥可.強生(Mike Johnson)傾向極右派,但整體來說,似乎已經脫離了長久以來的紅藍死鬥格局。無論歷史的下一步走向何方,美國的財務狀況似乎都會一樣嚴峻。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市場為何反應遲緩

自疫情結束以來,美國無論在外交、內政,還是貨幣政策,都必須在經濟衰退與信譽降低之間二選一。雖然這些問題都有出路,但也都需要更強的紀律與規劃才能確實執行。

在許多方面,美國經濟都讓絕大多數國家羨慕不已,剛剛公布的第3季GDP成長率4.9%更是驚人。一年前,《彭博社》經濟學家還說,在聯準會的快速升息周期下,今年經濟衰退的機率是100%,如今回頭看簡直難以想像;反而更可能走向不會提高失業率的「完美通貨緊縮」。雖然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把通膨率壓回2%的最終目標,但現在數字已經遠遠低於2022年的高峰。

▲ 有人認為,利率提高只是加劇了居住不平等,並不會降低GDP、不會提高失業率。(圖/路透社)

自2008年經濟衰退以來,許多理論都試圖解釋利率波動為何不會快速影響美國經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持有庫存並需要短期資金的公司越來越少。也有人提到,利率提高只是加劇了居住不平等,卻不會降低GDP、不會提高失業率。在舊貨幣政策制度下,許多房貸借款人都享受著簽約時的超低利率,不須擔心利率波動,但這也可能會讓人不願搬家,影響到未來的勞動力流動性。另一方面,對那些沒有房產的人來說,高利率快速墊高了融資成本以及租金,使生活更為困頓,而這些全都沒有寫在GDP統計數據中。

▲ 十年期利率和隔夜利率變化圖。(圖/《台灣銀行家》提供)

利率最近的變化有兩個可能原因。首先,市場才剛開始相信聯準會真正打算結束通膨,需要長時間提高利率讓市場來實現這項目標,以及亞洲經濟體顯然無力升息,美元目前依然強勢,未來美國債務尚不是全球的最大問題。

利率變化造成的影響

另一種解釋則是在融資成本上升之後,市場可能越來越擔心美國的信譽。財政部在7月31日宣布第3季將借入1兆美元,比5月公告的額度增加2,740億美元。到了8月,10年期利率果然改變。

如今美國財政面臨壓力,特別是剛爆發的中東衝突更是使短期內的國防開支不太可能下降。在日本和中國各自捍衛貨幣的行動,以及聯準會持續量化緊縮之下,政府勢必會公開出售更多美元債券。

全球三大信評機構中唯一給予美國Aaa債信評等的穆迪(Moody's),在11月10日因為美國「不重視中期財政規劃」,將信評展望由「穩定」調降為「負面」。債信報告認為,雖然美國經濟基本面(經濟實力、制度、治理能力)沒有實質變化,但其財政或金融實力(債務狀況、因應政治風險的能力)已明顯降低。

因此,無論是為了全球經濟成長,還是為了解決美國的債務問題,美國經濟的正常成長都將比過去更為重要。目前的市場觀察家認為,整體表現將繼續亮眼;但這樣的樂觀態度可能只是因為他們不久之前才預測失準,如今寧願相信美國可以順利挺過這次景氣循環。

▲ 美國財政如今面臨壓力,特別是剛爆發的中東衝突更是使短期內的國防開支不太可能下降。(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某些可能的惡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直接性經濟指標相當出色,美國國內信心卻出奇地低,甚至使即將競選連任的拜登總統面臨政治問題。《經濟學人》雜誌最近研究「氛圍衰退」(Vibecession)程度走勢,發現疫情之後,消費者信心一直都比經濟指標負面很多。

許多理論都在解釋這種現象。居住環境的變化可能是原因之一,儘管單看總資產,那些在低利率時代買房的人,如今大概已經有35%因此不勞而獲。也許消費者只是遇到了一輩子從未遇過的通膨,因此過度反應,同時還沒有發現通貨已經正在緊縮。另外,就是科技業目前陷入寒冬,而媒體對這產業的關注遠超過其他。

經濟學家約瑟夫.波利塔諾(Joseph Politano)也指出,雖然實質薪資總體上升(增速低於往常),但既有各產業的實質薪資卻都下降。總體數字上升的真正原因,是勞動力流向了高薪產業。在這種環境下,可想而知,人們會把遇到的逆境歸於景氣不佳,把遇到的機會解釋成自己技能優秀以及奮發進取。不過要說起來,低利率環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本來就是讓勞動力轉移到生產力更高的產業。

▲ 低利率環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要讓勞動力轉移到生產力更高的產業。(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目前必須要注意的問題之一,就是這些說法到底是不是經濟衰退的某種前兆。企業債務的風險似乎正在增加,尤其是商業房地產,在疫情之後一直沒有恢復榮景。銀行業今年稍早已歷經一波倒閉,之後可能也會繼續吃緊。

家戶財務則更不樂觀。聯準會理事麗莎.庫克(Lisa Cook)在11月6日演講中表示:「我們注意到信用評等較差的家戶處境更加艱難,收入不佳的個人可能會因此背債。」將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今年第4季的數字大概不會像第3季那麼亮麗。

經濟就是政治

大規模的國內支出是拜登總統的重要政見。1.9兆美元的《美國救援方案法》(American Rescue Plan)與3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都使美國順利從疫情中迅速反彈,逃過了其他國家的悲劇。但目前的經濟已經過熱,不太可能繼續這樣舉債下去,而且疫情時期的學貸減免政策要不要繼續延長,也將成為許多年輕選民的重要議題。

即將舉行的總統大選(以及眾議員和某些參議員選舉)將是2021年1月6日國會大廈騷亂以來的首次總統選舉。在這之後,紅藍兩黨可能得開始尋找新的談判籌碼。過去在國家赤字不斷增加時,民主黨避免激烈衝突的方式都是同意減稅,共和黨則是接受增加支出。如今環境已經改變,兩邊若要避免破局,都得拿出新的籌碼。

▲ 面對國家赤字不斷增加,紅藍兩黨可能得開始尋找新的談判籌碼。(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台灣銀行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