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位榮/誰在干預國民法官?誰來保護犯罪被害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犯保協會改制後,如果沒有監督、不夠透明、公權力進不來,最後,在司法改革喊了幾十年的口號下,成立唯一的保障被害人半官方組織,恐成大毒瘤。我們要警醒並期盼犯罪被害人保護,千萬不能毒瘤化,而是走向正義,走向光明,為被害人發揮法律攻防上的實質影響力。

▲司法院舉行國民法官制度實施周年記者會            。(圖/司法院提供)

▲ 司法院舉行國民法官制度實施周年記者會 。(圖/司法院提供)

● 蘇位榮/ETtoday副總編輯、資深司法記者

一月十一日司法節剛過,但對於司法政策未來的發展方向,圈內的法律人卻憂心忡忡,憂的是整個刑事訴訟制度嚴重向被告權益的保護傾斜,卻沒有看到被害人在角落哭泣,連這些年司法院花了大量資源與預算成立的國民法官制度,當國民法官的判決量刑比以往職業法官還「重」時,司法院還要「檢討」、開發量刑工具與量刑資訊系統,並將國民法官的量刑傾向列為重要觀察議題。司法院的做法,不僅背離民意,更是加速天秤的傾斜。

訴訟制度要符合公平正義,必須程序透明、武器對等。近廿年來,台灣的法官對於重大刑事犯罪的殺人案件,受到兩公約內國法化、及司法政策影響,即使殺人犯的手段凶殘狠毒,甚至在同一案件中殺了好幾個人,法官仍然以「被告有教化可能性」為理由,輕判被告免除死刑;法官的判決量刑和理由都不正常,也脫離民意。除了死刑案件,連一般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的量刑,在承審者沒有擔當、事實沒有查清楚、品操問題等種種因素影響下,常常判得奇怪。

司法當局很清楚基層法官判決的脫逸現象,但在審判獨立的大旗下,無法管控,不敢作聲,只好設計出國民法官制度,將老百姓的聲音帶進國民法官法庭,一起和職業法官審判,免除外面的質疑,讓職業法官和國民法官共同承擔量刑的責任。

國民法官也需純淨的審判空間

既然要公平審判,大家就應維持國民法官純淨的審判空間,但司法院在昨天的記者會上,說明去年新北地院國民法官在殺夫案上的判刑,比以前的鄧如雯殺夫案還重,而日本的裁判員制度,量刑反而比較輕刑化,司法院將針對國民法官量刑傾向,持續開發精進量刑工具與資訊工具,供國民法官參考,提升量刑透明和合理可預測性。

司法院說明,量刑資訊系統沒有拘束性,引起媒體質疑司法院希望國民法官輕判。固然司法院否認,但從近年的司法政策、釋憲案、及修法走向看來,整套刑事訴訟制度全部在保障並強化被告的權益,甚至達到嚴重傾斜的程度,已成為民間要求司法改革的聲浪根源。

從刑事案件審判程序就可清楚看出,法庭上,加害人有國家指定的辯護人協助辯護,但被害人呢?法庭審判一向忽略被害人,法官連量刑都未必會傳被害人問意見,更不用說根本沒考慮被害人和家屬一生都要承受的痛苦。

犯罪被害人保護新制 改為特殊社會福利補償

關於被害人的權益,去年修法施行的「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是目前唯一針對重大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及家屬規範保護補償的法律,被害人獲犯罪補償,從過去的「民事代位求償性質」改為「特殊社會福利補償性質」,被害人可以快速獲得金錢補助,補償金額可達180萬元。然而,這部法律重在避免被害人及家屬因遭逢變故而頓失所依,而保護和補償被害人和家屬;對於被害人在刑事訴訟程序上的權益,仍然欠缺足夠的保障與實踐。

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新制,明文規定「為協助重建犯罪被害人及其家屬生活,主管機關應成立保護機構」,簡單地說,過去的台灣高檢署檢察長擔任董事長的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簡稱犯保)改制,成為財團法人的半官方組織,成立董事會,將設十五席董事(將於一月廿三日舉行聘任儀式),政府撥預算補助,今年的預算高達12億多元。

預算龐大 各方覬覦 犯保協會要有監督

由於預算龐大,犯保協會已經成為若干團體覬覦的對象。犯保協會過去是冷門組織,現在老瓶裝新酒,預算爆增,從完全的民間組織,改為半官方組織,突然變得搶手。未來若是犯罪被害人的保護流於形式化,如同當年的法律扶助基金會,初始喊著協助弱勢民眾打官司,預算年年成長,成為民間最大的法律事務所,掌控案源與預算,幫著毒販打官司,真正的弱勢未必都能獲得協助;犯保協會改制後,如果沒有監督、不夠透明、公權力進不來,最後,這個在司法改革喊了幾十年的口號下,成立唯一的保障被害人半官方組織,恐成大毒瘤。犯罪被害人的保護,目前政策走的方向是對的,但我們也要警醒並期盼犯罪被害人保護,千萬不能毒瘤化,而是走向正義,走向光明,為被害人發揮法律攻防上的實質影響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蘇位榮

蘇位榮 蘇位榮

ETtoday副總編輯、行動法庭節目主持人、資深司法記者,熱愛司法與新聞,深信司法的價值不僅在於公平正義,更多是來自於人民的信賴。

蘇位榮最新文章

more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