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璇/歐盟敲響AI法規第一鐘 人工智慧風險不可不察

我們想讓你知道…歐盟敲響制定AI法規的第一聲鳴響,至於未來如何推進將區域案例推向全球建制,這則必須端看國家行為者對風險認定與評估是否有共識來決斷。

▲ 去年12月9日,歐洲議會通過歷時三年的《人工智慧法案》,該法案是全球第一部規範AI的重要法規。(圖/路透)

● 陳奕璇/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

去年12月9日歐洲議會及歐盟部長理事會針對《人工智慧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 AI Act)達成暫時政治協議。日前歐洲議會針對《人工智慧法案》以523票贊成、46票反對、49票棄權,通過歷時三年的《人工智慧法案》。歐盟《人工智慧法案》作為全球第一部規範AI的重要法規,將會是各國未來對於人工智慧制定法規與治理建置的重要參考方向。

事實上,這部《人工智慧法》是2021年9月提出,該項法案內容主要將人工智慧所造成的安全性風險,分為最小風險(minimal risk)、高風險(high-risk)、無法接受的風險(unacceptable risk)及特定透明度風險(transparency obligations),顯示以AI對人類安全所造成的風險作為制定法規與裁罰之重要評估模式。

人工智慧的威脅

就歐盟《人工智慧法》對風險規範來看,是以危害人類生活由淺至深方向來規劃。其中包含無法接受的風險(unacceptable risk),顯示若透過操縱AI系統影響社會,甚至影響社會公平性等就必須嚴格禁止。《人工智慧法》當中AI系統造成的高風險危害(high-risk),強調因AI造成「扭曲性資訊、生物辨識系統追蹤、或是侵入社會組織」等危害人類基本權益,就必須嚴格管控與限制。但法案內容中,針對造成最小風險(minimal risk)則是可以不受監管,如遊戲市場「生成式AI」以及垃圾信件自動過濾等機制不會有太多限制。

▲ 歐盟設立法規的目的,並非「全面禁止AI」的使用,而是要降低人類在面臨全面自動化時,受到AI自動化操作所帶來的風險災害。(圖/視覺中國)

這是因為歐盟設立法規的目的,是要降低人類在面臨全面自動化時,受到AI自動化操作所帶來的風險災害,其用意並非是「全面禁止AI」的使用。在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自動化生成或是智慧性工具使用,的確可節省人類時間成本與提升效益。然而,當科技漸進威脅到人類生存空間,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就反演變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建制與規範角度

因此,國家或組織透過制定法律規範,將有效降低風險性外,亦可強化對公民基本權益的保障。同時,就國家角度而言,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等同維護國家利益。近年來,大型與零星的網攻不斷,不只竊取他國重要情資外,並透過入侵網路系統癱瘓關鍵基礎設施,如大眾運輸工具、電廠等,都會降低被侵略國的福祉,並危害到民眾生命安全。過去美國德州醫院就曾發生大型網攻其病人個資外洩,而個資外洩即會成為犯罪集團「詐騙」的重要資訊來源。

▲ 個資外洩將會成為犯罪集團「詐騙」的重要資訊來源。(圖/周刊王)

但若能將AI運用在監督、探測與評估風險,並達成公、私部門的合作,等同是「無時無刻」的自動化偵測網路攻擊。去年美國總統拜登在推動AI法規之前,簽署行政命令,就是希望透過將AI自動化評估模式,引入民眾生活當中,並透過自動化監測機制,加強保障人民隱私權。而此種作法,暫時可增強民眾的安全性,但長遠來看,美國勢必會因AI快速發展而更進一步強化治理組織,以應變未來AI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世界潮流以及未來趨勢

人工智慧存在的風險性是人類未來必須應對的重要課題。但要如何降低風險,還是必須透過國家角度,採取「由上而下」的法律規範來加強管理,更需要藉由全球治理的角度,建立明確的範疇。歐盟敲響制定AI法規的第一聲鳴響,至於未來如何推進將區域案例推向全球建制,這則必須端看國家行為者對風險認定與評估是否有共識來決斷。

▲ 未來如何推進將區域案例推向全球建制,端看國家行為者對風險認定與評估是否有共識。(圖/視覺中國CFP)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