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知橋/地震晃不停卻未收到警報 「預估」存科技極限

我們想讓你知道…為什麼地震警報要用預估的,不等確定再發布?因為如果等地震波傳到各地確認震度後,那也震完了,警報更沒意義了。

● 謝知橋/作家

地震警報的原理,是在測站發現地震的瞬間,系統根據初步推算的地震規模「預估」各地的震度,進而選擇發布警報的縣市。

注意:是預估!

也就是說,如果系統預估震度未達標,那地震警報就不會發布。

這次的情況就是系統預估雙北、高屏某些區域的震度未達標,因此沒有發布。不需要陰謀論。(預估有達標的區域都有發布)

那為什麼要用預估的,不等確定再發布?因為如果等地震波傳到各地確認震度後,那也震完了,警報更沒意義了。

台灣很小,從花蓮到台北,跑最快的P波大概只要12秒,地震瞬間到送出警報的時間就是這麼短,因此一定有預判不精準的地方,這是科技的極限。

有些人會拿日本做比較,但以前些年的九州地震為例,九州到東京的距離,大約是花蓮到台北的8倍,也就是說,日本氣象廳有100秒的時間可以做出反應。這是兩國先天條件的不對等,請不要用這理由苛責任何努力的人。

地震是所有天災中最難事前預防的,從921後的建築法規修改、防災流程的宣導與演習、到地震預警系統的投入研發,身處地震帶的台灣已經有很多人盡力做這塊了。只是現有科技仍有極限,希望大家不要把一切陰謀化了,這樣對第一線的人非常不公平。

 

▲ 氣象署第6代超級電腦啟用。(圖/氣象署提供)

我們再來回去看看氣象署發布的新聞稿:

本署於7:58:18發布國家級警報。

其中實際震度達4級以上,但預估震度未達4級而沒有發布的區域為: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高雄桃源、屏東九如6地。

原因如下:

1. 強震即時警報主要通報管道(pws、學校通報、電視台插播)都有對外發佈。

2. PWS警報門檻為震度4級以上(pga25以上),部分地區預估震度僅3級(雙北預估pga約23.4),因此警報範圍未涵蓋到。

3. 預估震度偏低原因為警報第一報預估規模僅6.8,低於後續正式測報之7.2,造成部分地區預估震度偏低。

綜上,氣象署後續將會持續檢討改進。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謝知橋」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