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死刑 恐扭曲「寬恕」的價值?

我們想讓你知道…當寬恕這件事情是被強迫的,受害者家屬可能感到極為憤怒,而選擇寬恕的受害者家屬所具有的道德性也將因此有所降低,選擇寬恕這件事情好像變得沒什麼。

● 黃凱祥/學生

最近憲法法庭召開言詞辯論,討論死刑是否違憲,引發了許多人民的關注,畢竟死刑議題本身就極具敏感性,且根據各家民調調查的結果均顯示,不管是過去幾十年乃至於到現在,民眾對於死刑的態度,反廢死的民眾都固定在70%~80%,顯而易見的是,這樣的數據代表國人對於死刑的看法有高度之共識。

當然此次憲法法庭針對的是「死刑是否違憲」,而非「死刑是否該廢除」,這兩者有著些許的差異,不過就筆者看來兩者影響的層面相似,民眾也大多直接將其連結為「是否支持廢死?」。

但不管如何,死刑的議題能夠浮上檯面為大眾所討論,使國人對於此類議題產生廣泛的思辨,筆者認為本身就是一件好的事情,只是筆者發現支持廢死者與反對廢死者,兩者之間似乎有著馬里亞納海溝,彼此都認為對方有問題,應該去看醫生。

這樣的現象想必又不是很好,畢竟這樣完全二元式對立的討論,最後我們可能會忽略掉,反廢死者與廢死者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意義與價值的觀點。

 

▲ 完全二元式對立的討論,會讓我們忽略反廢死者與廢死者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意義與價值的觀點。(圖/取自pexels)

當然死刑牽扯的層面以及論點太過於廣泛,包含法律、政治、宗教、哲學、社會與心理等等面相的探討,筆者在本文僅討論廢除死刑所提倡的「寬恕價值」是否值得追逐?而在追逐的手段上如果用力過猛,將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反效果?

寬恕價值的追尋

站在支持廢死者的立場來看,其提出的論點之一為他們希望國家提倡人民不應該以報復的方式來彌補內心的痛苦,期盼受害者家屬能夠放下過去的傷痛看向未來,坦白說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具有一定的價值,在心理層面上也有其意義,也是使一個國家進步的重要思維。

如果這個東西很難理解的話,舉個例子,人生中我們可能會因為許多過去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而倍感痛苦,我們會憎恨那些不該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於是乎我們不斷思索著老天的不公,最後我們的人生看似持續的前進,但時間卻永遠停留在那個最痛苦的當下。

然而許多時候要讓黑暗的人生重新照入溫暖的陽光,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我們對於過去的痛苦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進而賦予其不同的意涵,在死刑案例中,可能就是選擇原諒加害者。

▲ 讓黑暗的人生重新照入溫暖的陽光,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放下過去的傷痛看向未來。(圖/unsplash)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強迫寬恕所具有的矛盾性及道德的減損

上面聽起來好像蠻美好的,但現在問題的癥結點就在於實現寬恕的「手段」為何?

廢除死刑代表受害者家屬沒有辦法自己選擇是否寬恕的權力,換句話說,他們被迫寬恕加害者。

舉例來說,如果受害者家屬看到加害者的所有彌補之舉措,而認為他們可以試著原諒加害者,在法庭上做這樣的宣示,希望法庭能夠不要判處死刑,這時受害者家屬是有選擇的權力的;反之,當死刑一旦被廢除,受害者家屬就喪失了這樣的權力,他們不再有選擇的空間。

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強迫寬恕所具有的矛盾性,我們常會說我原諒你,但很少會說我被迫原諒你,而這個被迫就使得原諒的價值被有所扭曲。

當寬恕這件事情是被強迫的,受害者家屬可能感到極為憤怒,畢竟國家又或者其他人沒體會過他們的痛苦,有時案例令人根本難以忍受,如此到底憑什麼對於他們的選擇有所置喙,而選擇寬恕的受害者家屬所具有的道德性也將因此有所降低,選擇寬恕這件事情好像變得沒什麼,寬恕變得應該,而非一個值得崇尚的價值,當然此時有人會說把寬恕變成一個普世價值不是更有意義嗎?

 

▲ 倘若廢除死刑,原料的價值恐遭扭曲。(圖/取自pexels)

但寬恕是否適合成為普世價值呢?而有些案例所帶來的傷害,真的值得寬恕嗎?同樣也為一個重要命題。

死刑的廢除與否絕非二元對立式的問答,兩派的主張都有其一定的意義,對於價值型議題的態度,每個人都可能有著自己很堅定的看法,筆者也一樣,但同時這卻不妨礙我們可以試著從他人的論述中提出有價值的觀點,如此這次死刑議題的討論,乃至於往後其他敏感議題的探討,也才會有其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總結來說,筆者認為以寬恕的角度出發來理解死刑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發現寬恕具有其一定的意義與價值,然而當寬恕成為一種被迫時,將使受害者家屬這個最直接的痛苦接受者,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之外,也使原諒的價值被有所扭曲,最後更將導致道德性的減損。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