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接的二階環評歷次專案小組到大會的審查過程,藉由媒體呈現到民眾眼裡,又何嘗不是一場對環境部與環境運動的體檢。(圖/記者許敏溶攝)
●詹順貴/律師
2月20日環境部開記者會對外表示環評制度已實施30年,正在進行總體檢。前兩天環團與在地公民、潛水教練先後也各開了一場反對與支持第四天然氣接收站(下稱四接)的記者會,本文刊登時,2017年底送件審查的四接環評,6年之後,環境部環評委員會應已經得出是否通過結論,四接的二階環評歷次專案小組到大會的審查過程,藉由媒體呈現到民眾眼裡,又何嘗不是一場對環境部與環境運動的體檢?
環評總體檢? 要檢討什麼?
環境部的記者會是以「環評總體檢,共創環境永續新解方」為名,但正如環境部官員一開始所表示,環評制度引進台灣已實施了30年,有哪些問題需要檢討改善,相關文章、研究報告其實已經汗牛充棟。
要再次總體檢也沒問題,關鍵是在於不管哪一黨執政、不管誰當總統,都難免偏重經濟發展,要檢討修改環評制度,首先要問能不能改得動?能否按照環團的期待或環境部的折衷方式修改?如果只照環境部的折衷方式修改,環團能接受嗎?會不會因為包括經建部門、立法委員觀念等整體政府結構的偏斜,反而越修越糟(例如在沒有適當配套制度下直接拿掉環評否決權)?需要什麼樣的外在環境與人和條件才適合啟動環評修法?
如果不談修法,能有什麼「新解方」可以改掉30年來的缺失?張子敬署長時代曾稱可以用行政作為改善環評缺失,但卻玩出四接環評第5次專案小組審查會丟包在現場陳述意見的民眾,臨時更換會議室與改由民眾在環保署原本的會議室視訊陳述意見,之後草草結束該次會議的黑箱事件,根本是在唬弄哄騙社會。
於是乎陳年老舊的殭屍環評案仍然無解,許多環團與在地居民仍把對開發案的怒氣發洩在開發單位與負責環評的環保署與環境部身上。
溝而不通以致「疑慮尚未釐清」 嚴重影響公信力
當環保署或環境部插滿批評的箭簇時,作為絕大部分開發案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經建部門仍始終置身事外隔岸觀火,再加上在地居民與環團慣性把所有可能問題,甚至與環評機制完全不相關的議題,統統拿到資訊最公開、民眾參與機制最友善的環評會議上主張並要求釐清,卻又很難接受與自己立場不符的調查、分析、說明,因而總是對外宣承「疑慮尚未釐清」,導致環評效能與公信力依舊不彰。
筆者當初受林全前院長之邀進入體制,正是為修改環評制度,之所以答應,是該次總統選舉前幾個月,先受邀向當時為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的林前院長簡報環評制度實施以來的種種缺失以及如何分短中長期修改調整,因為分析與修法建議獲得肯認,才會受邀進入體制協助修改環評制度(另外還有研擬改善空污的治理方案與修改《空污法》),也因獲得支持,再加上蔡英文總統同時兼任執政黨主席,民進黨立委席次當時遠遠過半,衡酌外在環境條件、人和與時機甚佳,值得一試,才決定轉換人生跑道。
進到體制後,在林全院長與李應元署長的支持下,一邊積極檢討環評母法研擬修正草案,一邊本於環保署職權先逐次檢討修改《環評法施行細則》、《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與《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準則》,當時設定的環評法修法重點有二,1.加強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環評程序的角色功能與義務;2.以離岸風電政策環評經驗,設計誘因鼓勵經建部門針對與開發有關的政策多多進行政策環評,就同類型的開發案蒐集歸納較為一致的環保對策標準,以加快個案開發環評的速度,藉此同時提升環評效能與公信力。
可惜第1版初稿完成時,林全院長已經去職,心知環評大舉修法已難樂觀。第1版草案預告後,蒐集許多產、官、學與公民、環團意見,大約以每2個月1次的進度又再討論到近乎完成第2版草案,還沒來得及預告,筆者已經不得不為三接環評辭職。
▼環團阻擋四接環評大會進行。(圖/記者許敏溶攝)
環評主管機關政務官 宿命常是請辭
也許是環評主管機關政務官的宿命,張國龍署長、沈世宏署長、筆者、張子敬署長應該都是因重大開發案的環評爭議或延宕而去職(李應元署長則是空污治理政策與修法被歸責是2018年地方大選敗選的原因之一而去職)。
筆者因三接環評辭職,張子敬則因四接環評第5次專案小組開會的黑箱事件去職,雖然四接環評的第6次專案小組最後以完全相反的結論兩案併提大會,著實對環評公信力很傷,但長期反對此案的在地居民與環團的質疑與批判,絕大多數也禁不起檢驗,很難獲得一般民眾共鳴。
現在四接環評一路跌跌撞撞,終於到了最後見真章的環評大會,環團人士與在地公民勢必全力阻撓不讓會議進行順利,至少希望能阻止大會作成通過的環評結論,可以預期今天四接的環評大會勢必亂哄哄、冗長,甚至出現意外突發狀況,考驗著環境部負責環評的官員智慧與環評委員的耐心。
前兩天反對的在地居民、環團與支持的潛水教練們各自的記者會,只是為今日環評大會提前暖身。
四接環評第5次專案小組會議,表面上雖然是環評委員受不了環運人士不斷程序發言杯葛會議進行與阻撓內部討論,臨時決定更換會議室,丟包原本會議室內的現場民眾,但這種荒謬事件,如果沒有事前沙盤推演獲得環保署政務官同意,絕不會發生,事後即有官員私下透露是由署長拍板的。
兩案併提大會是最大的失敗
第6次專案小組會議,環境部長彭啓明展現善意,針對幾個特定議題同意由各方推派專家參與會議,民眾登記發言也多到將近60人次。
也許是資源的落差,環團與在地公民推薦的專家,無論是海洋與海底生態專家或操船安全與港埠安全的專家,專業程度明顯都不如台電公司推薦的專家,雖然環團與在地公民仍然盡力阻擋不讓四接環評送進環評大會,專案小組委員仍以投票方式決定送進環評大會,這第6次專案小組會議的會議過程,原本一路值得肯定,最後卻敗在「通過」與「認定不應開發」兩案併提大會的結論上。
過往環評確實有不少專案小組兩案併提大會的結論建議案例,但如果仔細比對,便可得出兩案併提的結論,除國光石化開發的環評案,專案小組也是「認定不應開發」及「有條件通過」併提外,再無其他案例併提截然相反的結論建議。以「左、中、右」為例,其他都是「左、中」或「右、中」併提,再無「左、右」併提的案例,所以,四接環評第6次專案小組會議,環評委員與被推薦參與的專家們可說是功虧一簣,徒留環評公信力被詬病的把柄。
「科學、客觀、綜合的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 真要落實不易
環評重視的是「科學、客觀、綜合的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唯有如此,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與研提經過利益衡量調和的環境管理計畫或環境保護對策,絕非全有全無的零和賽局。
以第6次專案小組會議為例,有關操船安全的專家,台電公司是推薦專業的引水人,環團與在地公民推薦的卻是船務承攬代理人,這兩類人在操船安全的專業上根本是天壤之別!
又以四接填海位置來說,當地潛水教練原本都反對1.0版與2.0版填海位置,昨天舉行記者會表態支持3.0版,理由是3.0版已避開珊瑚礁生態熱區,並拿出清晰的當地海裡影像為證,這便符合「科學、客觀的調查」,反觀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一再強調該處生態多麼豐富,卻欠缺明確事證,至於主張應將龐大的開發費用轉用在北東地區推動節能及再生能源(主要指地熱),也全無「科學、客觀、綜合的調查、預測、分析」的資料來強化說服力(也不能全然苛責他們,畢竟他們資源有限,總要藏拙)。
也許在反四接案的環團與在地公民眼裡,筆者早已是背棄環保理念的人(雖然筆者保護下來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也許比他們加總起來還多,現在也仍默默持續在做),還是要衷心奉勸幾句,在台灣能支持環保運動的人非常非常的少數,要獲得更多認同,發揮更多影響力,一定要理性務實,懂得折衷,緩步前進,只求道德光環是無法真正保護自然生態與生活環境的。
至於環境部,部長彭啓明主要領域在氣候變遷,環評方面不免要多倚賴現有官員,但筆者發現這些會處理到環評業務的高階官員,越來越會耍嘴皮子,務虛而不務實,部長如不小心,未來難免遭池魚之殃。
總之,四接環評可說是一面照妖鏡,可以照出很多官員、環運人士與在地公民的真面目與斤兩,人民也可以藉此同時對環境部與環境運動好好進行一場總體檢。
▼四接環評可說是一面照妖鏡,可以照出很多官員、環運人士與在地公民的真面目與斤兩。(圖/記者許敏溶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我們想讓你知道…四接環評可說是一面照妖鏡,可以照出很多官員、環運人士與在地公民的真面目與斤兩,人民也可以藉此同時對環境部與環境運動好好進行一場總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