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吞噬網路 對新聞媒體產生近乎災難性的打擊

我們想讓你知道…AI正在改變人類吸收知識的方式,而出版業、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與每一位使用者,如何做出對應的反作用,將決定資訊世界未來的面貌。

▲▼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開發的「ChatGPT」掀起熱議。(圖/路透)

▲當資訊直接由AI系統給出「答案」,而非引導至多元資料來源,原本仰賴網路流量維生的網站與出版商自然陷入危機。(圖/路透)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類與網路的互動方式,在過去,網路是一個資訊自由流動的場域,用戶透過搜尋引擎接觸不同觀點與原始來源,但這樣的模式正在被AI主導的新生態取代。從蘋果高層在Google壟斷案中的證詞,到《紐約時報》對OpenAI的訴訟,再到News Corp與OpenAI簽訂高額授權合約,這一切皆揭示了一個日益明確的現象,AI正在吞噬它所仰賴成長的那個網路。

當資訊直接由AI給出「答案」 仰賴流量維生的網站陷入危機

回顧World Wide Web的起點,Tim Berners-Lee於1989年設計的初衷,是打造一個去中心化、開放存取的知識網絡。網頁之間彼此超連結,形成無數資訊源的網狀結構。

但從社群媒體與搜尋巨頭的崛起開始,網路已經逐步朝向幾個大型平台的集中化演變。如今生成式AI將這個趨勢推向極致,它們不僅是透過網頁爬取資料進行訓練,現在更透過彙整與再敘述的能力,使使用者不再需要點擊原始網頁,從而截斷了資訊流動的經濟基礎。

AI搜尋結果已有75%的機率讓用戶無需前往原網站,Google的AI Overview功能也造成70%至80%的點擊率下降。Pew Research發現,自2013年至2023年間建立的網頁中,有四分之一已經不復存在。

更有研究更指出,超過五分之一的使用者將ChatGPT視為Google的替代工具。當資訊直接由AI系統給出「答案」,而非引導至多元資料來源,原本仰賴網路流量維生的網站與出版商自然陷入危機。

這一現象對新聞媒體產生了近乎災難性的打擊,CNN、Vox Media、NBC等媒體紛紛裁員。《紐約時報》提告OpenAI與微軟侵犯著作權,控訴其「搭便車」利用新聞稿件訓練AI系統,進而奪走原始新聞的讀者。

不應忽略AI最深層的危機 可能傷害了資訊的多樣性

但矛盾的是,愈來愈多的媒體機構選擇與AI公司合作。包括《華爾街日報》母公司News Corp、德國的Axel Springer、《金融時報》、《大西洋》與《Vox》媒體集團等,都與OpenAI簽訂了授權協議,換取直接補償與品牌曝光機會。

這種合作模式雖帶有某種現實妥協色彩,但也反映出出版業在面對AI巨浪時的戰略調整。對於許多媒體而言,這是避免步上過去在網路時代被平台壓制命運的最後一搏。

OpenAI所提出的「Preferred Publisher Program」,不僅包括資料授權金,還提供網站曝光與內部使用AI工具的權利,甚至允許媒體使用AI生成新聞與報導。這種「以AI抵抗AI」的策略,雖不無風險,卻可能是內容業在下一個時代延續生存的契機。

從產業競爭的角度來看,不同AI企業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OpenAI主動與媒體談判授權;Google則強調「開放網路」的理念,拒絕大規模付費授權;Meta與Google則選擇與Reddit與好萊塢簽下內容協議,試圖打開影視領域的AI應用市場。在這樣的多方策略交錯下,資訊產業的遊戲規則正被重寫。

不過我們不應忽略其中最深層的危機,生成式AI雖然提高了資訊存取的便捷性,卻可能傷害了資訊的多樣性與原創性。一旦用戶習慣於AI統整的結論,而非接觸原始出處與多方觀點,我們所依賴的知識體系與公共對話空間也可能受到侵蝕。資訊的集中化,終將演變成意見的單一化,這對民主社會而言是極具風險的。

當AI正從「知識工具」轉變為「知識源頭」,我們也應重新審視人類在資訊生態中的角色。牛頓曾說:「每一個作用力都伴隨一個等值的反作用力。」

AI正在改變人類吸收知識的方式,而出版業、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與每一位使用者,如何做出對應的反作用,將決定資訊世界未來的面貌。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價值抉擇。我們要的是方便與效率,還是多元與真實?在AI主宰入口的年代,我們是否仍能堅守知識自由流通的核心信念?答案尚未可知,但我們不能不思索。

▼AI正在改變人類吸收知識的方式,而政策制定者與每一位使用者,如何做出對應的反作用,將決定資訊世界未來的面貌。(圖/CFP)

▲AI,人工智慧,IOT,物聯網。(圖/CFP)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