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風光。(圖/鄭淑琴提供)
劉佳
隨著張成澤的落馬,人們普遍認為朝鮮的態度將會轉向強硬,但事與願違,朝鮮不僅沒有新的軍事動作,反而向韓國提出了「和平提案」。在美韓新的軍演即將開始之際,朝鮮提出新的提案用意何在?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朝鮮的用意。半島局勢是否會重現危機?一系列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
朝鮮的動作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要讀懂朝鮮何以求和,必須先理清朝鮮為何強硬。金正恩執政以來。面臨著如何順利接班的重大考驗。政權的穩定與鞏固也是他關注的主要問題。當去年半島核危機發生時,金正恩面臨著雙重考驗。一是國內軍方勢力和民眾對其領導能力的檢驗,二是美國及其盟友對其政權穩定性的測試。因此,去年美韓軍演,美韓出動大批先進武器在半島展開實戰性極高的演習,包含著對新生的金正恩政權進行測試的目的,而金正恩乘機試爆彈引發半島危機。目的也在於借對外矛盾,轉移國內視線,一方面打造自己的強人形象,一方面整頓軍隊和黨內的異己勢力,同時也向美國及其盟國示強,展示自己仍舊掌握著朝鮮,歐美勢力休想動搖。
如今一年已經過去,朝鮮的局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朝鮮以強硬對強硬的態度,付出了重大代價,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通過製造對外危機,金正恩將李英浩等軍內異己拿下。進一步掌握了朝鮮軍隊。而強硬對強硬的態度也讓美韓打消了短期內以壓促變的想法。美韓開始強調中國的作用,而金正恩將張成澤一舉拿下,則無異於向中國表明,中朝友好必須通過朝鮮最高領導人才能開展,中國休想假手他人。
到此,金正恩的作法讓中國和美韓都開始正視這個年輕的領導人。而隨著張成澤的落馬,金正恩接班的工作也正式完成。掌控國內局勢的目的已經達到。
其次,朝鮮通過擴大改革,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已經稍稍的改變了先軍政治。儘管不可能公開放棄先軍政治,但朝鮮一手抓經濟一手抓核武的政策事實上已經走向改革開放。
朝鮮通過製造地區危機的方式,解決國內問題,也付出了很大代價。
首先,國際社會對朝鮮行為的不理解和對半島局勢的焦慮,導到朝鮮的引資工作進展緩慢,很少有人敢去朝鮮進行投資。
其次,中朝關係出現分歧,中國民眾對朝鮮的印象變得較為負面。
因此,朝鮮此時向韓國提出和平提案,內含非常豐富,用意多重。
首先,隨著金正恩權力的鞏固,朝鮮已經不需要製造危機。對於朝鮮來說,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從與美韓的軍備競爭中解套是當務之急。只有如此朝鮮才能進一步開展其招商工作,發展自己的經濟。此外,重新啟動南北關係也有助於朝鮮引進資金。
其次,隨著美韓軍演的臨近,朝鮮必須有所表示,在去年的半島危機中,朝鮮被打造成了半島危機的麻煩製造者,而此次和平提案的提出,無異于搶佔道德高地。特別是「要求韓國停止軍演,結束相互敵對」的喊話用意非常明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朝鮮外交官員發文反駁中國中央黨校教授的事件也值得關注。朝鮮外交官員出面反駁了中國中央黨校教授關於中國在朝志願軍墓地維護不力的指責,非常少見。這也反映了朝鮮急於改善自己國際形象的迫切願望。
最後,朝鮮的和平提案也包含著警告的目的,朝鮮的「和平」是以南北相互妥協為原則,韓國則以「軍演不針對第三國,軍演是韓國內政」為由拒絕了朝鮮的提案,哪麼隨著美韓軍演的展開,我們可以推測,朝鮮也將開展一系列「不針對其他國家」的軍事反制。
美韓軍演籠罩下的半島局勢後走向何方?
隨著「關鍵決心」和「禿鷲」演習的臨近。朝鮮半島局勢再次走向關鍵時刻。半島核危機是否會重現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從朝鮮的角度來看,美韓軍演一旦開展,將面臨兩難的選擇。危機不符合朝鮮當前的利益,但無所表示也不可能。因此,「和平提案」的提出是朝鮮應對美韓軍演的第一步,先禮後兵,有禮有兵將是朝鮮的基本應對策略。
第一,大規模的半島危機不會發生。朝鮮政權交替的工作已經完成,金正恩的主要目標是改善經濟。維護半島和平穩定,符合現在朝鮮的利益。因此朝鮮不可能像去年一樣,主動升級半島局勢,製造大規模危機。朝鮮將更多的採取口頭指責和輿論攻勢,抨擊美韓。
第二 ,核彈實驗再所難免,面對美韓的軍演。朝鮮必須有所表示,並展示必要的反制手段。朝鮮必須向美韓和世界表明不論美韓動用多少先進武器,朝鮮是有反制的能力與手段的。這種手段是什麼,從目前來看,只有核武器。因此在美韓開始軍演後,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在不升級半島局勢的前提下試爆一兩顆核彈,是朝鮮不二的選擇。一方面對美韓軍演對出回應,另一方面也乘機完善自己的核武器技術。
朝鮮向韓國提出「和平重大提案」具有多重含義,這一舉動反應出朝鮮急於改善自己的國際形象和國際環境,為開展經濟建設創造條件的迫切願望。同時,朝鮮吸取了上次半島核危機時的教訓,通過和平喊話的方式迎接美韓軍演,以便在有可能到來的新的緊張局勢中,搶佔道德高地。儘管朝鮮的表態溫和友好,但這一表態是以朝韓互相妥協為前提,而且朝鮮擁核的立場也沒有任何動搖。美韓軍演日益臨近,朝鮮「重大提案」的提出雖然使大規模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朝鮮半島局勢依舊面臨考驗。
●作者劉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館員。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