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香港應有的態度

劉性仁

台灣與香港的關係十分密切,其經貿、觀光及商務等交流不言可喻,香港的發展牽動著台港關係,也會影響到兩岸關係,台港之間亦十分友好,因此對於香港這一段期間所發生的佔中及反佔中,台灣關心自然不在話下,然而值得思考的是,我國應當抱持何種態度?對於香港民主化發展及其內部訴求,無論是佔中或是反佔中,都表達部分港人的心聲,台灣必須尊重及關心港人的選擇,聆聽各方不同的訴求。

看到許多反佔中人士紛紛走上街頭,其中部分人士與佔中人士產生言語上衝突,突然覺得美好的香港怎麼會如此裂解,香港本應團結在一起,在基本法的指導下,既有法治又有民主,原本為一國兩制的最佳實行區,但如今因為政治立場及思維方式的不同,而使香港產生不和諧情況,無論如何,香港民眾都應該團結在一起,共同繁榮經濟及維護香港社會的穩定,只要在合法的範圍內,什麼問題都可以討論,不必尋求體制外的群眾路線來解決問題,無論佔中或反佔中,上街之後還是必須遵守法律,我們應當理性平和的看待香港發展。

無論佔中或反佔中,數字只是提供一種參考,重點是跳出香港之外來看香港,香港需要繁榮與和諧,更應該團結在一起,大家既是為了香港好,就應該在普遍性價值及程序和實體間尋求最大的公約數,香港越加動亂,只會讓北京當局及周邊國家或地區感到不安,自然也會影響到香港的觀光及經濟的發展。

不管佔中及反佔中,相信都有理由及訴求,那麼憑判的標準何在?恐怕只有法制一途。如果雙方都紛紛以體制外替代體制內,那麼對香港所帶來的傷害是可以預期的;所有的主張並非不能討論,香港各方的聲音也應都得到充分的發抒,畢竟香港的自由民主和法制傳統的成就,早已受到多數人的肯定;但倘若佔中與反佔中的衝突越演越烈,對於香港的發展絕對不利,台灣多數也並不樂見一個動盪分化的香港。

和平是普世的價值,任何訴求都應當要透過理性及和平的方式,我們往往會跳脫體制內尋求衝撞,非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帶來更負面的作用及效果;無論佔中及反佔中都可以透過合法的方式表達訴求,但走上街頭除了彰顯意見及表意自由外,在效果上並不見得最好,至於雙方應當如何找尋一條可以妥協及接受的辦法,有賴特區政府及全體港人的智慧。

北京當局對於處理香港問題的原則一向是清楚的,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所確立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國策,是奠基在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的對臺政策。然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一系列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之所以確立,都和一國兩制密不可分。並且中共當局一再重申一國兩制及強調維護基本法的論調。香港基本法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文件,它體現一國兩制的精神與原則。

然而,自1982年之八二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出現一國兩制後,其中第三十一條對於一國兩制方針,作出原則性的規定,這便是中共以憲法的形式,將一國兩制方針明文法律化,也是治港的最高指導原則。然自習近平上台後,除了重申中共過去一貫立場外,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兼中央港澳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針對香港未來政治發展和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議題,提到「一個立場,三個符合」概念。一個立場便是堅定不移支援香港按照法定程序,循序漸進發展民主;三個符合即香港即將到來的雙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一是必須符合香港實際情況,既不能隨便爰引其他國家或地區之民主範例來逼迫香港照著施行,而是必須依照香港的實際狀況;二是必須符合基本法規定;三是必須符合愛國愛港人士出任的標準。此外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2014年6月10日發表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雖然提到「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大陸政府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而提出的基本國策。但對於一國兩制卻進行愛國愛港及重申基本法權威性,北京當局擁有完全的解釋權,進而使港人產生香港泛民主派的擔憂與不滿,香港民主及普選恐受到限制,故產生一連串的「和平佔『中』」運動。

有佔中自然就產生反佔中,雙方各執一詞,各有理由,怎麼妥協與收場就需要高度的智慧。站在台灣方面,除了尊重香港民眾的意願及普世價值外,絕大多數希望的是一個和諧與團結的香港,台灣希望香港好,才能使台港關係導向正常化,也會產生較為健康及制度化的兩岸關係。

總之,一國兩制需要更深刻的研究,香港治理議題越來越為重要,但香港的經濟發展必須持續向前,香港既不能動亂,更不能分化,必須團結在民主及法治的基礎上,任何的議題都有雙面性,具有可辯證性的基礎,衷心期盼街頭運動都不是民主發展的常態,唯有體制內的程序及實體正義的追求,讓社會分裂不致於擴大,才是正辦。眼前不是怪罪及指責的時刻,期盼香港社會早日恢復繁榮和諧,佔中及反佔中改變不了的事實就是,同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中不可缺的一部分,香港加油,期待台港之間的良好關係能夠永續發展。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