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兩韓的同與不同

▲2007年兩韓領導人盧武鉉與金正日首次會面;2015年金正恩與朴槿惠可望破冰會面。(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畢殿龍

兩岸和兩韓相同之處在於,兩兩都分別屬於同文同種;都是分別同屬於一個國家,後因戰爭和其他歷史因素而分為兩兩不同的政治實體;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兩岸和兩韓,都是分別受蘇俄和美國影響,而分屬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兩岸和兩韓都存在著統一的歷史命題。

兩岸和兩韓不同之處在於:兩岸人口和麵積與兩韓相比差距巨大;兩岸在聯合國只有一個“帳號”即一個合法政府擁有聯合國席位,而兩韓在聯合國有兩個獨立的“帳號”;兩岸關係儘管受美國影響巨大,但美國在臺灣沒有駐軍,而美國在韓國不但有駐軍而且擁有軍事行動的指揮權;兩岸有海峽阻隔,兩韓則僅有一個虛擬的“三八線”。

兩岸領導人比兩韓領導人會面更難是因國家的認同

上述開列的兩岸和兩韓種種同和不同的因素,影響兩岸最高領導人比兩韓更難的因素,關鍵在於兩岸一方的臺灣,比兩韓一方的韓國有很多深層的不同:臺灣和韓國儘管政治制度、意識形態類似。但韓國沒有「外來政黨」、「外來政權」、族群撕裂、藍綠惡鬥的困擾。特別是在國家認同上,儘管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兩岸曾經揚言要解放和統一對方,這都基於對一個中國的認同。但是臺灣因為和大陸有過不同經歷的日本殖民統治,親日在南韓是被鄙夷的,在臺灣則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方面做過臺灣領導人的李登輝是最突出的代表。

▼馬總統:日本竊占釣魚臺120年,國際法上自始無效。(圖/翻攝自馬英九總統臉書)

在韓國說竹島是日本的會被用雞蛋砸死,而李登輝的釣魚島是日本的居然不影響臺灣人對他的尊崇;兩韓無論關係如何緊張,聯合國儘管有兩個獨立帳號,但彼此同屬一個國家的認同曾來沒有動搖和改變過,他們存在的問題是誰統一誰、怎麼樣的方式統一、何時統一的問題。而兩岸隨著李登輝後期直到陳水扁執政八年系統化地去中國化之後,統獨意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甚至由一部分人營造了以「中國人」為恥的詭異氛圍。在聯合國沒有帳號的臺灣反而更沒有一個大中國的認同感。這是惡質政黨和黑心政客長期操弄下的結果。

兩岸領導人最有可能的會面恐已失之交臂


臺灣不但在宣揚台獨的綠營領導人不急於和大陸領導人見面,而本應該遵行政黨政治原則,奉行自己政黨理念的藍營領導人馬英九,也在民進黨親中、賣臺的鼓噪下,錯失了兩岸最高領導人見面的良機。馬英九在卸任黨主席之前,甚至北京APEC峰會上,是習馬會最接近達成的幾個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的機會。可惜都失之交臂。儘管立論上,習馬會並非已經完全不可能,但如果馬英九任內沒有這樣強烈的企圖和安排,下一個兩岸領導人見面的窗口期不知道要等到何時。兩韓最高領導人見面沒有兩岸領導人見面名稱矮化和其他更多實質性的考慮,不像兩岸都各自有太多的計較。以上種種,兩兩相比,還是兩韓領導人見面更容易一些。

總之,兩岸最高領導人見面的最大意義和基礎,應該基於骨子裏的一個大中國的認同,否則見面也僅僅是見面而已。但如果有了一個大中國的認同,誰統一誰、怎樣統一、何時統一反而可以慢慢來談。沒有一個中國認同的臺灣永遠沒有明天,而兩韓問題的解決似乎會比兩岸更能夠更容易和在時間上更快一些。

●作者畢殿龍,河南,資深評論員,台海評論家,以寫國際時事和台灣評論為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畢殿龍 ET論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