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我國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

李武忠

水產品由於含有豐富的EPA、DHA、礦物質等營養成分,不僅味美還有助人類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腦細胞發育,一向受到消費者喜愛(消費量為全球總平均的1.9倍),尤其在畜產品受到萊克多巴胺等添加物有害身體健康疑慮未除之際,水產品成為國人優先選擇的替代品,水產業未來遠景看好。

在政府相關機關長期宣導下,國人印象中的台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有各式各樣新鮮的現撈魚貨供應,無論前朝的「海洋立國」或是現任的「海洋興國」都一再強調海洋對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然而日前媒體有關台灣沿近海漁業報導卻大篇幅揭露了台灣沿近海漁獲量少的可憐已幾近成為「無魚島」,目前在漁市場或魚貨直銷中心所購買的魚多數來自國外進口的冷凍魚而不是「現撈仔」的秘密。其實這樣的情況已經存在多年可惜因漁業並非台灣經濟主體產業,致從未受到外界關注,讓「無魚島」的惡夢逐步成真。

受到過漁,非法捕魚、混獲、海拋等人為影響,全球的魚類資源正走向枯竭,為此國際間達成責任制漁業共識,對漁業資源實施嚴格管理,減少漁業配額,讓魚類休養生息,相當程度限縮了遠洋漁業發展空間;加以200海浬專屬經濟海域實施,許多漁業發達國家早已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將漁業發展重心從遠洋漁業轉向沿近海漁業及養殖漁業,來因應國際漁業趨勢的轉變。

以漁業大國日本為例,過去日本也是以發展遠洋漁業為主,全盛時期產量超過總漁產量的五成,但是目前日本遠洋漁業產量只佔日本總漁產量的8.2%,沿岸漁業、近海及養殖漁業分別佔23.81%,44.38%及22.89%。反觀台灣漁政機構卻未能因勢利導,始終把漁業發展重心擺在遠洋漁業,忽略對自己臨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經營,根據官方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遠洋漁業產量佔總產量的58.98%,沿岸漁業、近海漁業產量只佔了10.99%及2.98%,養殖漁業佔27.05%。

造成台灣幾近淪為無魚島原因主要有:漁業執行力不佳使得非法漁業依舊,不僅國產鰻苗走私猖獗,在國內雖然漁業法已經明定離岸3浬內,禁止漁民使用底拖漁法、三層網以及電魚、毒魚等但是仍有漁船違法,使用大小通吃且破壞魚類棲息地,加速沿近海魚類資源枯竭,在國外則透過權宜籍漁船從事非法捕撈活動,引來國際保育團體對我國漁政機關行政效能的批評;氣候變遷影響水溫、水質及海流、海中浮游生物等導致沿海洄游魚類如烏魚、鰻魚苗、黑鮪、鯖魚、飛魚等數量大幅減少,鲭魚、鮪魚、養殖牡蠣、蛤蜊等體型變小變瘦,影響漁民生計;沿近海海域受到工業家庭等廢水排放污染,魚類棲息繁殖地受到破壞;中國漁船越界捕魚,還使用種種不當的漁具漁法(如炸魚、毒魚、電魚、滾輪式拖網)嚴重破壞我國海洋生態及寶貴的漁業資源;台灣每年編列大筆經費實施魚苗放流、人工魚礁投放、資源復育等卻未經詳細評估和考核,未能發揮效果;長期以來漁業行政資源始終為少數人所掌控,近親繁殖的結果,造成人才的侷限性,難以因應複雜多變的國際漁業環境。

為了讓台灣漁業恢復生機,政府首先應著手建立完整的沿近海漁業資源動態資料庫,據以研擬適當的休魚制度,讓漁業資源有再生的機會。其次透過資源生物學評估訂定出各種經濟魚種的最適捕獲量,合理分配給不同型態的漁民;再者要加大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加強漁場環境保護工作並儘快實施「海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同時加強海上漁業執法能力,嚴格取締不遵守規定的漁民與船東;最後則是大膽進行人事改革,加速人員的新陳代謝並廣納人才,才能提升漁業行政暨管理效能。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關鍵字: 李武忠 ET論壇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