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瓶中魚」的看法


▲保育動物意識抬頭,噱頭十足的「瓶中魚」遭民眾質疑虐待動物(圖/翻攝自Aqua Angel臉書)

作者/李武忠

媒體報導網路出現販售「瓶中魚」,業者強調在此密封瓶中,免供氧、免換水及免餵食,小魚仍可存活1個月,遭民眾投訴虐魚。對此各界看法不同,此項爭議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加以探討:

首先從動物福祉觀點,消費者認為把魚養在封閉容器,沒有給予足夠的食物、氧氣、空間,有虐待之嫌,儘管業者宣稱瓶內裝的不是一般水而是活水,魚體可以存活,至於能存活的理由與可以存活多久,政府主管部門應該主動要求業者提出科學證據對外說明,以正視聽。

其次就技術觀點,透過生態平衡不餵食魚蝦貝類還是可以存活。多年前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科學家漢生 (Dr Joe Hanson)所研發後將技術移轉民間的『生態球 (Ecosphere)』,正是運用生態循環原理由封閉透明玻璃球體組成,該生態球內有藻類、細菌、小蝦、過濾過的水、小石等,滿足生命的三要素,就是陽光、空氣及水。藻類是生態系統中之生產者 (producer),利用光線及水中的二氧化碳來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小蝦為消費者 (consumer),吸氧氣呼出二氧化碳並以藻類及細菌為食物;細菌為分解者 (decomposer),把小蝦的排泄物分解成無機營養物,供藻類使用,小石則為微生物提供藏身處,避免被小蝦所吃,也為細菌提供生長地方,讓其能作分解者分解生態系統中之廢物,如此形成一個完整的小型生態系統,可以維持相當長久。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曾仿造大型的密閉生態系統「生物圈二號」,可惜因水泥牆吸收氧氣使得在裡面的人幾乎無法呼吸以及出現其他問題而宣告實驗失敗。由於生態系彼此互動相當複雜多變,如何在一個封閉系統內維持生態穩定平衡讓魚蝦可以長久存活下來,需要經過詳細演算沒有想像般簡單。



最後就市場經濟觀點,全球喜歡蓄養觀賞水族的人口越來越多,觀賞水族市場每年均已超過10%之成長量值持續發展,所帶動的總產值估計高達150億美元,在全球許多地區與國家已經成為僅次於犬貓的第三大寵物市場,觀賞水族已經成為現代人身心紓壓的新一波療癒產業,應景的產品五花八門,目前市面上販售各種型態的生態瓶、生態球等因價格不同品質良莠不齊,消費者對此種飼養方式有不同看法,若真的喜歡養魚不妨使用傳統水族箱較為適宜,不僅可以蓄養的觀賞水族種類、數量多(生態瓶內只能放入極少數體型小的生物)亦可寓教於樂。

觀賞水族產業具有單位面積產值高、技術密集、附加價值高、生態環境損耗低等優點且全球商機龐大,如何透過科技研發與正確的行銷策略找到台灣利基才是當務之急,政府與業者別只見樹不見林,反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