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海峰
上周,台灣發生兩件大事,一是台北市長柯文哲接受新華社等媒體聯合採訪,提出「一五新觀點」,獲得大陸「讚賞」回應。二是台灣申請加入大陸主導的亞投行,引發朝野爭議。如何以「一五新觀點」化解亞投行爭議,我以一位元大陸庶民的視角發表一得之見。
首先,我來回答柯文哲市長關於「一個中國的內容是什麼」的提問。
兩岸目前交流的共同政治基礎是九二共識,九二共識的內容是雙方以口頭的方式各自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台灣堅持的一中是一個中華民國,大陸堅持的一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領土範圍雖然涵蓋大陸地區,但從1949年10月1日起,事實上已經失去了大陸的統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領土範圍雖然涵蓋台灣地區,但從建國之日起從未在台灣行使過統治權。
根據國際法「統治權來源於主權,主權要靠統治權彰顯」的通行原則,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部憲法都缺乏應有的國際公信力,兩岸很有必要商討並簽訂和平協定,或直接制定共同的新憲法,來回答柯文哲市長提問的「一個中國的內容是什麼」。
鑒於外蒙古事實上已經獨立並且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以及香港和澳門在上世紀末期相繼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個人對一個中國的最新定義是: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包含大陸地區、台灣地區和香港、澳門在內的,需要依靠炎黃血緣和中華歷史、文化相連接的一個中國。
我最新定義的一個中國,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最先提出、聯合報經常論述的「大屋頂中國」和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等藍綠七賢人提出的「大一中」相類似,可以解讀為大陸版的「大屋頂中國」或大陸版的「大一中」。相對於兩岸過去經常提到的沒有實質內容的「老一中」,我暫且簡稱為「新一中」。基於新一個中國原則,我下面探討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資格、地位和待遇等問題。
在探討之前,我先以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提出化解台灣加入亞投行爭議的兩個原則。
一、要想親,別較真。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的和解理念,已經得到包括被大陸標籤為「綠營人士」的柯文哲市長在內的台灣社會各界人士的正面回應。在此基礎上,大陸領導人不能僅把「兩岸一家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從化解台灣加入亞投行爭議開始,積極地把「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落實到兩岸和解的政策之中。對於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資格、地位和待遇等問題,不要單以政治思維去考量,斤斤計較,而應從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的大局出發,把兩岸血濃於水的親情充分體現出來。
二、要想好,大讓小。
大陸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求爺爺求奶奶,到如今發起成立亞投行一呼半百個國家回應,經濟上取得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經濟只能夠讓一個國家變得強大,只有開明的仁政才能使這個國家變得偉大。作為在兩岸競爭中日趨弱勢的一方,台灣非常在意加入亞投行的尊嚴和利益。亞投行是大陸發起主導的,又是出資最多的,理所應當擁有較大的發言權和決定權。在制定亞投行章程時,大陸要展現更大的自信與魄力,充分照顧台灣的這種感受,更好地維護台灣尊嚴,更多地為台灣爭取利益。
亞投行是國際多邊金融組織,肯定要有利益共用和責任共擔的機制,所有加入亞投行的國家都會希望在亞投行中擁有盡可能大的發言權。如果大陸處理台灣加入亞投行問題,不能讓「兩岸一家親」的台灣同胞感到滿意,兩岸就形成不了合力。那樣,申請加入亞投行的各個國家,有誰還會心悅誠服地接受大陸在這個亞洲新經濟聯盟的盟主地位呢?因此,大陸處理台灣加入亞投行問題一定要有共贏思維,不能再搞零和博弈。
孟子曾說: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我在這裡也奉勸台灣社會各界一句話:抬頭靠的是實力,低頭需要有勇氣。在大陸儘量照顧台灣的尊嚴和利益的同時,台灣也不要不顧國際現實,漫天要價,有些不能強求的事情就不要強求,強求不成反成羞,該讓步的一定要學會讓步。
遵循上述兩原則,同時鑒於大陸是亞投行的發起方,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是聯合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承認的主權國家,我向兩岸當局提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新一個中國,以主權國家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會員。台灣是在2015年3月31日創始會員申請截止日期前提出申請的,也以新一個中國框架下的經濟體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會員,名稱就用中華民國。大陸和台灣在亞投行的地位和待遇等後續問題,再由兩岸對口的主管部門與申請加入亞投行的國家進一步協商。
也許有人會問:大陸和台灣分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名稱同時加入亞投行,豈不造成了兩個中國?我給出的解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時加入亞投行,雖然名義上是兩個中國,但實質上體現的是我最新定義的一個中國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新一個中國,作為主權國家加入亞投行的,而中華民國只是作為新一個中國框架下的經濟體參加亞投行的。將來,已經有意願加入亞投行的中國香港,也可以作為新一個中國框架下的經濟體加入亞投行。但中華民國和中國香港有所不同的是,中華民國以新一個中國框架下的經濟體參加亞投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隸屬關係。中國香港雖然也是以新一個中國框架下的經濟體參加亞投行,但中國香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隸屬關係。
由於長期政治對立,兩岸都存在一個迷思:一提「國」字就會條件反射認為是主權國家。現今俄羅斯聯邦行政主體中,有車臣、阿勒泰等22個共和國,每個共和國也都有總統,但世人不會把車臣、阿勒泰等共和國當成主權國家,也不會把車臣、阿勒泰等22個共和國的總統視為國家元首。兩岸完全可以借鑒國際經驗,創新出獨特的中華模式。
在這裡,我與大家分享一個庶民故事。我的女友名叫「盧春蕾」,姓盧,名字取「春天的花蕾」之意。在戶口登記時,戶籍民警一不小心,誤把姓名寫成「蘆春雷」。身份證製作出來後,女友發現身份證上姓名有誤,要求戶籍民警更正。由於大陸戶籍管理部門沒有相關的糾錯機制,戶籍民警也愛莫能助。自己明明是「春天的花蕾」,現在卻變成了「春天的驚雷」。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姓氏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如今居然也給搞錯了。這樣的事擱在誰頭上,都不會窩心,女友至今耿耿于懷。我奢想:假如大陸戶籍管理部門能夠增強社會服務意識,建立起相關的糾錯機制,把女友身份證上錯誤的姓名更改過來,女友該有多開心呀!
由此,我想到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問題。中華民國是2300萬台灣同胞賴以生存了六十多年的國家名稱。由於兩岸政治對立的人為因素,大陸過去不能接受「中華民國」的名稱,非堅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須以「中國台北」或「中華台北」的名稱,迫於國際現實,台灣即便委屈接受,也會和我女友一樣,是無奈的受辱的。我明明叫「中華民國」,你非讓我用「中國台北」或「中華台北」的名稱,擱誰都不會窩心的。如今,台灣對加入亞投行的名稱已經表態,「中華台北」是底線,要是讓接受「中國台北」,寧可不加入。作為亞投行的發起主導方,大陸如果真把台灣視為一家的親人,有心拉近兩岸同胞心靈的距離,就應該從接受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加入亞投行開始,以中華和解智慧正視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這也應該是落實「寄希望于台灣同胞」政策的最有力方法。
當前,台灣朝野都認為中華民國是台灣加入亞投行最有尊嚴的名字,大陸就要大讓小,痛痛快快地接受。對於大陸而言,只要把中華民國當成一個非主權國家的經濟體,接受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加入亞投行,並爭取讓台灣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會員,就把長期困擾兩岸和平發展的兩岸政治關係的難題給化解了。以中華民國現有的憲政體制治理台灣,雖然尚需改革,但能順暢運作,大陸幹嘛不把包括名稱在內的中華民國現有的憲政體制完整保留下來呢?至於台灣內部怎麼解讀,大陸也不要去計較。台灣繼續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甚至也可以把大陸當成一個非主權國家的經濟體,這只是一時難以放下的自慰心結而已,不會得到國際社會承認。
一個中華民國,兩岸各自解讀,不僅能夠化解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爭議,也為今後台灣加入大陸主導的其他國際組織提供一個可以套用的「共贏模式」,而且對於未來促成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以及解決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等問題,也都有借鑒意義。
最後,大陸願不願接受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加入亞投行,對於我們這些庶民百姓而言,都是無所謂的事情。只要能夠讓兩岸老百姓真正像一家人一樣和睦相處,過上好日子,這比什麼都重要。只有那些心裡沒有人民、胸中充滿私欲的為政者,才會把加入亞投行名稱的面子看得比兩岸人民福祉的裡子更重要。以此與兩岸政治人物共勉。
●作者楊海峰,河南,大陸民間學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東方IC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