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朱會」兩岸遭遇冷熱何不同?

作者/畢殿龍

「習朱會」5月4日登場後,了無懸念地地平順結束了。除了大陸有些民眾對「習朱會」能否有新的突破有過分期待外。瞭解臺海關系現狀,特別是對朱立倫何國民黨來說,能夠成行、行禮如儀地完成這次習朱會,不產生太多意外就算成功。「習朱會」,在兩岸有冷熱截然不同的反應,揭示了兩岸不同的政治和媒體生態,也更加印證了民進黨會以淡化、汙名化兩岸交流的作用,補強自己兩岸政策的不足的選舉策略。

對這次「習朱會」樂觀的觀察者,提出了各種版本的能夠凸顯國民黨理念的會談內容的猜測,比如「一中不表」、「一國兩府」等等不一而足。在大陸方面,即便對「習朱會」成功持最不樂觀的立場的人,都認為習朱會至少讓國共平臺得以延續,兩岸歷史、政治、文化聯繫的基因能夠保留。儘管大陸民眾同樣認為,「習朱會」對提振國民黨臺灣選情的作用有限。但大陸最高領導人,借助「習朱會」重申大陸對臺關係的底線,卻對台獨勢力有明顯的警告作用。

「習朱會」在大陸的報導和討論也遠遠熱於臺灣。大陸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各大媒體對朱立倫的全部行程,特別是「習朱會」給予了全程和顯要位置的報導。並引發了民眾在網上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大陸民眾相對臺灣民眾對「習朱會」的關注不但高出很多,其對大家的影響、和展開的討論也頗為多元。大家在思考臺灣政治經濟可能的變數,國民黨今後在兩岸的作用、大陸的讓步和底線等。

相交而言,臺灣對「習朱會」的反應就冷漠得多。這突出表現在「習朱會」在臺灣媒體的曝光程度方面。儘管這是朱立倫擔任國民黨主席對大陸的首秀,也是和大陸黨政最高領袖的最重要的一次會面,臺灣媒體的關注程度,遠沒有大陸來得熱切。這方面倒是很容易理解。畢竟臺灣的政治生態和媒體生態不同。國民黨只不過是臺灣眾多政黨中的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而已。而臺灣媒體中偏藍色的不大明顯,而綠色屬性的媒體,卻長期矢志不移,打擊國民黨、襄助民進黨。這些報導的重要程度和選擇的角度也就可想而知。

臺灣對「習朱會」的反應,儘管朱立倫在去大陸之前,就做好了公開透明、減少民進黨等綠營抹黑、塗紅的機會。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朱立倫赴大陸之前,也再三提出警告不要黑箱作業。在「習朱會」過程中,朱立倫取消了閉門會議。但民進黨及其支持者的對這次會面的透明並不買賬。仍然扭曲、唱衰和淡化的動作不斷。尤其是朱立倫宴會台商時,一個英國籍的女台商的白目發言,更讓綠營如獲至寶。各種對兩岸的交流的汙名化攻擊,恐將持續在選舉之後。

由於國民黨對青年時代的輕忽,網上頗為少見支持國民黨的文章和發言,而秉持民進黨對國共交流的說辭卻能夠充斥兩岸網路。在大陸新浪微博等媒體。蔡英文「兩岸關係不是國共關係」的論點被廣泛引用和散佈,來淡化國共交流平臺的作用,質疑國共交流平臺的合法性和對兩岸交流的積極意義。大陸官方對此也沒有所謂的「水軍」進行反擊和交流。筆者對這樣明顯的邏輯錯誤,實在忍無可忍,當即回應:蔡英文「國共關係不是兩岸關係」表述沒有問題。但換個角度:兩岸關係必包含國共和民共關係。也就是說,國共交往也應該是兩岸關係的重要部分。民進黨不能順暢民共高層交流,這是兩岸關係永遠無法深入、穩定的根源。民進黨完全排除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中的作用,也違背民主政治的原則,國民黨作為執政黨,沒有相當的民意支持是無法執政的。而且,馬英九上任以來,已經自廢武功,早就淡化了國共交流平臺。也從來沒有人認為國共平臺就能夠代表兩岸關係。如此擔心,這是對臺灣民主制度的極度不自信。

臺灣因為政黨之間的惡鬥,對「習朱會」反而不能多元、客觀地進行分析評價。臺灣未來無論什麼人執政,無視大陸的存在、甚至刻意挑釁大陸,是註定不會有安穩日子過的。「習朱會」也許不能從根本是改變國民黨在未來選舉中的頹勢,但卻會促使民眾思考,選擇什麼樣的兩岸關係才能夠確保兩岸的和平和臺灣的發展。民進黨要想當執政黨,拒不和大陸有更高層的接觸、交流是難以想像的。蔡英文認為2016大選,因為佔有相對優勢,就認定和自己第一次參加大選時候的情勢不同了,兩岸關係退居可有可無的次要地位,以回避自己兩岸政策的模糊軟肋。但她似乎也忘記了,兩岸綜合實力、交流狀況、大陸對臺灣的耐心也和當年不一樣了,沒有比陳水扁時代更進一步的兩岸政策,是無法穩定和發展兩岸關係的。

國共平臺對兩岸交流的作用也許逐漸式微,但如果國民黨真的失去執政權後,反而會更加加強,也與至今不能改變態度思維的民進黨相比,更能夠贏得大陸民眾的歡迎。目前大陸一些涉臺智庫仍對民進黨抱有幻想,但看看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首長,對待馬英九政府只是按照中華民國憲法修訂的課綱的全面抵制,就知道,民進黨一旦全面執政,去中國化勢必更加變本加厲。不管民進黨如何評價,國共平臺也許越來越會成為傳達臺灣不同聲音和理念的一個重要管道。

●作者畢殿龍,河南,資深評論員,台海評論家,以寫國際時事和台灣評論為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