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畢殿龍(台海評論家)
現在如果說國民黨怎麼樣,大多數的帳要算在馬英九頭上。因為他在民進黨最衰弱的時候代表國民黨贏得政權,並擔任國民黨主席多年,擁有政黨政治的全部資源。這裏不想檢討和研究馬英九任內的內政和政黨改革狀況。僅就國民黨在各種選舉和關鍵時刻的長期的「拿香跟拜」文化,讓國民黨優勢盡失、自毀長城進行檢討。切入點不妨從連戰大陸參加閱兵開始。
連戰等國民黨老兵參加大陸閱兵,馬英九站在政府角度通過各種途徑阻止,和表達不妥。一方面,是害怕連戰參與這類活動會為大陸的共產黨抗戰領導史觀背書;另一方面,是害怕民進黨等綠營罵自己傾中賣臺。但筆者看來,馬英九以政府名義下達國民黨老兵和黨政人員不得參與大陸勝利紀念閱兵,更害怕的還是怕被綠營罵。主動制止,最多是妨害自己人,但不會被自己人罵。這也是馬英九長期以來秉持的原則,寧可得罪君子,莫要得罪小人;對自己人嚴苛,對對手寬容。
之所以這麼判斷,是因為馬英九政府並沒將抗戰史觀看得有想像得那麼重要,或者並沒有膽魄在臺灣堅持中華民國在大陸營造的功勳和歷史,根子上也是害怕被綠營罵。實際例子為,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為馬英九政府為兩岸抗戰老兵頒發紀念勳章的做法叫好稱讚。但是,和馬英九政府很多好的創意和想法只被執行了一半一樣,這個創意,也是虎頭蛇尾,並沒有相關的配套政策,讓中華民國對參戰老兵虧欠的補償來得更簡便和有實際意義。比如,在路費、家人能否代領、宣導等方面,都做得並不到位,甚至顯得小鼻子小眼睛。日前,針對藍綠批評連戰參加大陸閱兵浪潮,臺灣新黨全委會顧問李勝峰就公開叫陣馬英九政府:有種就高調慶祝臺灣光復節!
連戰該不該參加大陸抗戰勝利閱兵?如果臺灣能夠代表合法政府舉辦能夠覆蓋兩岸老兵的紀念活動,不主張參與,自然無話可說。現在是臺灣自身無法舉辦這樣的活動。退一步講,即便抗戰是國民黨代表當時中國政府領導的,但敗退臺灣之後,大陸代表和承繼了中國的主體,抗戰人員死亡和倖存的也大多在大陸,戰場也更不會隨著國民黨遷往臺灣。大陸舉辦紀念活動並非就要坐實是他們領導的,也無法坐實。如臺灣真的在意自己在抗戰中的存在,即便不是官方,民間也要組織幾個方隊,打著青天白日旗代表國民黨軍隊的一些英雄部隊主動要求參與閱兵。這樣倒是有機會,讓世界看看老共會怎麼處理這件事情。高調拒絕連戰等老兵參與,事實上,不但不能消弭民進黨等綠營的謾罵詆毀,反而給其借題發揮的機會。真是親者痛仇者快。
連戰閱兵遭致馬英九政府的警告和國民黨的不支持,只是馬英九和國民黨長期「拿香跟拜」戰略的縮影。只不過這次更蠢,是希望料敵機先,讓綠營跟拜而已。至少希望自己這樣要求之後,讓綠營沒有攻擊的發力點。
在很多選舉和關鍵政策方面,經常看到國民黨運用這種拿香跟拜策略,比如陳水扁當年是怎麼怎麼做的,或者你民進黨也是這麼做的(綠卡、雙重國籍、甚至對大陸的農產品和其他政策的開放等)。尤其是在兩岸關係上,為了怕綠營抹紅,就拼命挖綠營的老墳,說誰誰也去過大陸,在大陸也有生意等。在選舉中,更是經常見到國民黨團隊沾沾自喜用民進黨的方式或語言,比如在臺灣人和中國人認同的說法方面,趨同綠營說法,好讓對方不能罵自己是外來政權等。
這種「拿香跟拜」策略看似簡單有效,讓對手個別方面何個別時候無法攻擊自己。但因為缺少自己正面的論述,缺少獨立的擔當。也讓自己優勢漸漸失去。就像,你拿香跟拜人家的神靈,人家固然無法罵你,但在這同時,你自己的神靈卻也被無視和輕忽了。再好的「拿香跟拜」也是被動防守,而非主動進攻或積極防禦。
兩岸關係本就是國民黨的優勢,求同存異應該是多方面的。連戰參加抗戰紀念不是對誰是抗戰領導者的紀念,而是全中國人民和世界所有民眾參與反法西斯共同的紀念。這充其量是一個中性的紀念活動。馬英九和國民黨不惜開罪大陸,顯然是缺少擔當的自毀長城之舉。龜縮在臺灣既不能舉辦能夠覆蓋兩岸、有影響力的抗日紀念活動,也不能有智慧地主動出現在大陸閱兵現場,凸顯國民黨在抗戰時期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期的「拿香跟拜」戰略和文化,讓國民黨逐漸失去自己的主體性和主導地位。在對待中華民國憲法和主體的尊重上,馬英九和國民黨更是缺少大膽和魄力。在紀念活動和理念上謹小慎微,兩蔣對臺灣的貢獻被徹底抹殺而無動於衷;去中國化史觀,歷經數年都沒有修正。面對綠營人士只有選舉和鬥爭時候才會消費中華民國的行為束手無策。不是也不敢用中華民國憲法和完整的詮釋去檢視綠營政治人物、規範臺灣社會的文化教育。國民黨沒落到可有可無則是早晚的事。洪秀柱參與選舉更多人看好的並非是她能贏的能力,而是火辣的個性,敢於堅持自己鮮明理念的氣魄。很多人是希望能夠通過她選舉的過程,讓臺灣人還能夠感受到,還有另樣的理念和堅持存在和可供選擇。
●作者畢殿龍,河南,資深評論員,台海評論家,以寫國際時事和台灣評論為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