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師都怕厲害的家長,優秀的學生?(圖/達志/示意圖)
文/唐宇新(又名貓老師,目前為國小教師)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總是憂心忡忡,尋尋覓覓在嘗試找尋出孩子的問題。筆者在無意間讀到一篇家長對於孩子在學校的感嘆。
當然有些家長會期待能夠多陪著孩子,讓孩子盡量享受童年,只是當下就被老師與家長定義成怪獸俱樂部的成員。
難道這樣的家長真的是怪獸家長?這樣的孩子會是怪獸電力公司的成員嗎?
但,沒人知道『老師其實很擔心遇見厲害的家長與優秀的孩子』這件事情。也因此筆者以淺淺的角度嘗試為孩子、家長與老師們寫出感受。
優秀的學生VS. 僵硬的教學過程?
在台灣,老師是一門很奇怪的工作,因為我們只是不斷的藉由教學過程在製造相同的產品而已。每天就是不斷的重複Reading、Writing與Examination,這個過程的產出目標就是「擁有穩定的成績」並且「守規矩」的孩子,加上政策不斷的要求教學融入,所以很多課程在進行時,教學者還必須想辦法將國防、經濟、人文等共二、三十個議題變成孩子們的常識。
這時候,如果班上有「太厲害的學生與家長」,便會直接挑戰到老師職業養成過程中所學得的一切,舉例來說,光是班上有一個家長主張孩子需要自主學習,一般老師就不知道該如何反應。教師在養成過程中,通常只談到教學方法,現在師資培育單位更多,相對的養成時數也只剩下四十八個學分,很難養成有能力面對問題的老師。遇到優秀學生,送到資優班或許是唯一方法;但若是遇到有想法的家長,又該怎麼辦?簡單講,老師確實沒有既成的策略與技能可以解決這兩族群的問題。
你挑戰了我的尊嚴和統治權
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老師也一樣,只是老師這個職業又所謂的「尊嚴問題」。因此,面對能力與素質遠高於自己的「厲害的家長」與能力遠超過老師指導能力的「優秀的學生」時,寧可引入其他家長進而使家長們相互批判,或縱容孩子成立小團體相互排斥等「聯外治內」的策略,來防止對方的擴張,進而影響自己的尊嚴。畢竟導師擁有「班級的統治權」,老師們或多或少覺得,統治權最怕的就是被厲害的家長或優秀的學生挑戰,即使家長們壓根沒想到自己所做的是在挑戰老師的尊嚴與統治權。
▲家長的陪伴對孩子是幸福的。(圖/達志/示意圖)
均質化的教育無法包容有特色的學生
台灣的教育非常重視均質化,我們會要求學生不斷補考以符合六十分水準,卻很難鼓勵學生「只」發展某科的特殊專長,所以這幾年幾乎沒有聽過有哪個學生在數學、語文、藝術甚至體育上有什麼特殊發展,以致能稱為「台灣之光」的學生。 九年一貫的惡相沒有改善,接受補救教學與課輔的學生人數不斷激增。進入十二年國教後,豈能不令人膽顫?
九年一貫一直希望能養成學生有「帶著走的能力」,但幾年下來學生帶走的,大概還是只有「畢業證書」與很多「帶著走的數位成績」。真的有特色與專長的學生,在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下是很難存活的,除了政府長期經費編列不足的問題外,我們也不得不提師資養成上的困境。目前看來,真正有能力的學生,只能靠家長自費才能養成,如果是具備特殊專長但弱勢的學生,若沒有企業與資金的挹注,最後只能咬牙貸款、打工,確實不容易獲得相應的發展。
優秀的孩子何去何從?
家中有優秀的孩子,看來只能採取自學的模式,藉由大量閱讀與主動參與校外活動,學習更多自己想要的東西。畢竟學習並不僅限於在學校中進行,課本中的文字與知識也不是唯一的學習途徑,甚至社群活動也不一定要靠學校的運動會與發表會才得以伸展,反而可以藉由網際網路與媒體上可以搜尋到的活動,主動積極參與。或許這會比在學校中參加語言比賽、作文比賽……得到的成果來得扎實許多。
如果家長有錢、有閒且有能力,貓兒老師更建議您掌握住孩子的成長機會,除了陪著孩子讀、旅行與創作之外,也別忘了讓孩子在失敗時,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有家長陪伴,孩子一定是幸福的,但同時也要培養孩子「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失敗通常是最好的人生導師,就陪著孩子一起失敗,然後從失敗中一起成長吧!
我不能否認教育上有許多的亂象,導致像超級家長與優秀的學生在教育上受挫。教育這個職業不能恃寵而驕,反倒是更應該躬身謙虛面對所有,因為沒有人與職業是萬能的,即使是教師也一樣。老師與這些優秀的孩子如果能包容互助,彼此肯定能開創出更大的教育空間!
●作者唐宇新,又名貓老師,現任花蓮縣南區小型學校國小老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