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祖慶(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
在朱立倫參選的邏輯中,「國民黨潰敗將造成民進黨一黨獨大」是重要元素,由此引申論點包括「失去民主制衡」和「影響國家安全」。揆諸先進國家經驗,相關說法能否成立值得商榷。
主要政黨潰敗不是新鮮事
如同其他團體,政黨必須用表現證明存在價值,衍生出來的形象好壞則是政黨取得或失去選民基礎(electoral base)關鍵。民調顯示,認為朱立倫缺乏能力的受訪者比抱持相反看法選民多出十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馬政府滿意度持續在20%徘徊,這才是國民黨可能招致潰敗的主因,類似情況在先進國家不乏先例。
以美國而言,開國初期銳不可當的聯邦派(Federalists)因為被貼上「上流社會政黨」標籤,在1800年將總統寶座讓給哲斐遜領導的民主黨,隨後該黨候選人四次投入總統選舉都宣告失利,聯邦派名號因此在1816年從地表消失。
會有政黨填補國民黨留下的選民基礎
聯邦派式微帶動的政黨重組(party re- alignment)是讓民主黨成為優勢政黨(majority party)。1820年,門羅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連任成功,成為華盛頓以後唯一和絕後的特例。要不是一位來自新罕布什州的選舉人將票投給小亞當斯,否則門羅會囊括所有選舉人票。
然而,美國並未因此失去民主制衡。1830年代初期到1850年代中期,輝格黨(Whig Party)阻止民主黨一黨獨大。這段期間,輝格黨員贏得四次總統選舉。1850年代,輝格黨因為忽視黑奴問題,被共和黨取代主要政黨地位。186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林肯贏得勝選,開啟民主共和兩黨體系。
由此可見,民進黨要想獨大並非易事,只不過能夠和它抗衡的未必是國民黨。
國民黨果真潰敗只能說是咎由自取
先進國家主要政黨如同美國聯邦派那樣式微的案例所在多有。以英國為例,自由黨在二次戰後將主要政黨地位讓給工黨。在法國,二次戰後30年間共黨(PCF)不僅是左派主要政黨,同時經常是得票率領先的第一大黨。1973年以後,共黨地位逐漸被社會黨(PS)取代,甚至一蹶不振。
基於相同道理,1990年代台灣民主化之後政黨版圖時有變動,國民黨果真潰敗只能說是咎由自取,說些有的沒的,徒然曝露當事人缺乏民主素養。
●作者胡祖慶,目前為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讀者迴響